化被万方 聚力为学 ——化学化工学院70年发展侧记
2021年04月18日  

化被万方,龙江情乐守北疆。

鸿儒硕学,七十载桃李芬芳。

哈尔滨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由1951年学校最早设立的四个系科之一的化学系发展而成。2002年与物理系合并,组成理化学院。2003年阿城学区实质性并入,2007年呼兰学区实质性并入。2007年独立建院,成立化学化工学院。学院现由化学系、材料化学系、制药工程系、材料化学研究所、化工新技术研发中心、中学化学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等组成。

  

  

70年来,化学化工学院扎根龙江、砥砺耕耘,白山黑水间传播知识文化,神州大地上收获桃李万千。70年来,学院共培养56届毕业生,为社会输送了1万余名优秀人才。化学化工学院现已发展成为专业特色突出、学科优势明显、科研教研创新,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高师化学院系。经过70年蕴积涵育,化学人与师大一路行来,筚路蓝缕,凝练出“化被万方、鸿儒硕学”的化学院训,共同见证了龙江大地的沧桑巨变,见证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前行发展。

一、教育教学培养:

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打造全员培养体系

本科生培养方面,1956年学院开始招收“化学专业”本科生,2003年招收“材料化学专业”本科生,2009年招收“制药工程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培养方面,1985年“物理化学”方向开始招生,2002年获得“材料化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得“化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10年,获得2个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1999年,化学专业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招收教育硕士的专业,2005年招收农村教育硕士,2007年开始承担高校教师教育硕士培养工作。2007年、2009年,《物理化学》和《化学教学论》分别被评为省级精品课。近十年,承担各级教育科研项目35项,发表教研论文139篇,获省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5项,其他教学研究成果奖励13项,出版教材16部。

化学化工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立足龙江、面向行业、服务全国”为指导思想,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提出“三元三维四阶段”全育人培养模式,构建“一体、多元、动态优化”课程体系,以培养方案、教学大纲为切入点,通过顶层设计,从培养体系、保障体系、评价体系全方位入手,建立全员育人的专业发展格局。七十年来,学院为我国教育事业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人才,为祖国和龙江大地的基础教育、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有任职于全国人大、省、市的各级领导,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学术专家,有卓越企业家和行业精英,更有一大批名校校长、特教及各级名师。

二、专业学科建设:

专业学科协调发展,形成协同发展格局

1993年,学院获“物理化学”省级重点学科;2007年,“化学专业”获评“十二五”省重点专业,“化学学科”获评“十二五”省重点学科。2011年,“化学”一级学科获批省重点学科。2019年,化学专业获批“双万计划”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获批“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18年,化学和材料化学学科分别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2020年,在软科世界学科排名中,化学化工学院进入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世界500强行列。形成了以化学专业为核心,辐射材料、制药专业,实现课程、平台、资源共享的协同发展格局。

学科已形成了无机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四个二级学科方向及生物无机材料交叉学科方向,致力于多金属氧酸盐、能源催化、有机光电化学、特异分子检测及生物无机材料等前沿领域的研究。学院现有实验室总面积约7040平方米,各种实验设备2542台件,教学仪器设备价值3000余万元,科学研究仪器设备6000余万元,为科研工作和学科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三、重点平台及团队建设:

发挥平台资源优势,实现全过程人才培育

2007年获批“先进功能材料与激发态”省重点实验室;2010年获批“功能材料的设计合成与绿色催化”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011年获批“新型功能材料与绿色化学”省科技创新团队;2015年获批“光电带隙材料实验室”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7年获批“光化学生物材料与储能材料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同年“物理化学”团队获批省级领军人才梯队。形成了一批以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为代表的学术成果。近五年,学院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项、863专项项目1项,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项,省留学归国人员科学基金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9项;获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二等奖6项、三等奖2项,省高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发表SCI收录论文622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7篇,影响因子6.0以上123篇,影响因子3.0以上184篇;授权发明专利24项。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51人,其中教授21人;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24人。学院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9人,博士后5人;有海外留学、访学经历教师8人。学院现有“龙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青年龙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全国教育硕士优秀指导教师1人、省研究生优秀指导教师2人、省青年教学能手1人、省师德先进个人2人、校级教学名师6人,另24人获得校各类教学奖及称号。

学院始终秉持“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等新时代师德标准,构建以“师德师风、专业学养、教学能力”三要素为基础的教师发展模式及评价机制,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注重教师综合能力提升,注重教师全职业生涯的成长与发展。2019年,学院获得“黑龙江省师德先进集体”称号;2020年,学院工会获得全省“职工模范小家”荣誉称号。

  

  

四、党建学工:

突出思政引领作用,

构建一体化育人模式

学院全面实践学校“112349”思政育人模式,并落实“三全育人”改革试点工作任务,实施理想信念铸魂、专业情志奠基、科研能力提升、思想文化浸润、劳动教养淬炼的“五大行动计划”,努力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一体化育人模式。

2015年获,学院得“黑龙江省大学生道德模范(群体)”光荣称号。辅导员分别在2015年获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2017年获第七届全国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一等奖。学生在2017年全省“5个100”典型评选中获评优秀志愿者;在2020年获评团省委“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志愿服务”优秀志愿者;“三下乡支教志愿服务团队”连续三年荣获学校社会实践活动一等奖。

通过“学术”、“奖助”、“环境”三方面打造化学文化主轴育人环境。学术文化方面,精心打造“三大讲坛”即名师讲坛、青年学人讲坛、学子讲坛。奖助文化方面,2011年成立“化学校友助学金”、“桃李88奖学金”;2016年创立“化学校友基金”,前两个奖学金项目也相继并入。基金设立以来,累计募款150 余万元,奖助学生584人次。环境文化方面,创建书香校园、生态校园、文明校园,形成了3个主题园地、5大育人功能区,建设以学习、教学、研究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体系,全面提升文化育人品质。

五、对外交流及社会服务:

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合作,积极服务龙江基础教育

学院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广泛开展学术合作。1998年1月承办第六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1998年8月承办第三届国际有机金属、金属络合物和催化学术会议,2008年承办第14届全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暨国际能量储存与转换技术论坛,2013年承办第五届全国多酸化学学术研讨会和第六届计算纳米科学与新能源材料国际研讨会(CNNEM-2013),2019年承办第十六届全国化学课程与教学论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同题异构高端论坛。

学院依托省中小企业局共性技术研发中心,建立技术研发服务联合体,推进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科研成果转化率逐年提高。建设了2个校企研发中心,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作为龙江化学基础教育领军力量,通过创办期刊,承担学术会议和国培项目等多种形式,立足服务龙江基础教育,辐射带动全国化学基础教育发展。1983年创办《中学化学》,1993年创办《中学生理科应试》,两刊对中学化学教研与教学发展以及中学生理科学习指导起到了重要作用。

七十年是一本书,

化尽铅华,学海留芳。

七十年是一首歌,

弦歌不辍,慷慨激荡!

站在新的起点,学院将进一步调整结构、创新管理、深化改革、内升发展,不断提升化学化工学院的品牌内涵,再创化学化工学院发展更大的辉煌!

 

上一条:哈尔滨师范大学珠海校友会揭牌成立
下一条:学校召开一流本科课程申报线上专题讲座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