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坤/文)劳动最光荣,奋斗最幸福。“五一”国际劳动节,是全世界劳动人民共同的节日。哈尔滨师范大学历经创业年代求索,数代师大人精诚团结、精益求精、精进不休、精耕细作,坚决担当政治责任,聚焦立德树人,铸就师范底色,点燃黑土红烛,收获万千桃李。全校师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锚定《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落实学校“能力作风提升年”工作部署,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攻坚克难、砥砺前行,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卓越的劳动创造、忘我的拼搏奉献,全力推进“国内一流师范大学”建设。
一、师大人用精诚团结书写“答卷”
精诚团结,方能凝聚强大能量,学校把团结作为创业之本、成事之基,始终把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凝心聚力、同向同行、步调一致,有工作大家一起干、有责任大家一起扛、有困难大家一起上。面对防阿疫大考,学校党委闻令而动、听令而行,全校上下一盘棋、师生员工一条心,严防严守校园阵地。校长孙立军等学校领导挺在前、做表率,带头住校办公,处级领导干部及教学、科研、政工、保卫、后勤服务保障人员1272人入住学校,严格执行24小时校领导带班、干部值班制度,成立11个疫情防控重点工作专班,全力保障学校教育教学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开学以来,学校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疫情防控专题工作会议18次,参加上级、属地疫情防控调度会14次,实地督导检查35次,牢牢筑守学校疫情防线。
全校党员领导干部率先垂范、靠前指挥、担当作为,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守初心、担使命。学校70余名机关党员干部组建志愿者工作队,参与疫情防控工作,高效完成近20轮核酸检测任务,累计参加志愿服务700余人次,2100余小时,采集核酸检测信息50余万人次,以扎实作风展现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实践党课。开学以来,全校8944名青年学生挺身而出、无私奉献,投身“志愿红”“防疫白”的抗疫一线队伍,参与核酸检测、疫苗接种、物资转运等工作233次,用实际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
学校驻前进村、驻拉红村工作队,紧紧围绕驻村工作职责任务和工作要求,以“六个一”工作机制,书写助力乡村振兴新篇章。驻前进村工作队遍访全村576户村民2次,走访52户脱贫户4次,持续探索市场化运营“公司+村党支部+基地+农户”“企业+村级组织+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巩固壮大村集体经济。驻拉红村工作队多次走访全村30户建档立卡脱贫户,慰问老党员及生活困难党员,传递党组织的关怀与温暖。吸纳东龙坑屯、羊场屯61户4659亩耕地加入合作社,促进农民增收。
二、师大人用精益求精演绎“最美”
“全国优秀教师”宋立志、“全国劳动模范”王惠生、坚决要求到人迹罕至的新疆巴音布鲁克高原牧场从事教育工作的李光武、投笔从戎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并荣立二等功的我国首批军事学博士查强、“感动中国人物”秦艳友、“全国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一串让人感动的名字,自建校,学校始终跳动着赤诚报国、担当奉献的“最美”音符,育人画卷上写满了不舍荣光、耕耘不辍的深情笔墨。
800
“过去七十年,我奋斗了,努力了,但由于我个人水平和能力有限,对新中国教育事业贡献并不大,而受到的表彰却不少。”“使命高于生命,忘了使命,生命也就没有意义。”这是我校退休教师、新中国第一批马克思主义研究生、96岁的张志君教授口中常说的话。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师大人不变的追求,“家国情怀、济世报国”是师大人共同的特质,一代代师大人,秉承行知精神、师范精神、校训精神共同熔铸的“哈师大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披荆斩棘、乘风破浪,在龙江大地上书写了一部振兴师范教育、培养大国良师的壮丽史诗。
“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本学期,面对多变的疫情形势,学校第一时间制发《线上教学工作方案》,科学规划、高效组织,高标准、快节奏开展直播教学、互动教学及混合式教学,协同多方教学平台开展线上教学经验交流和平台使用培训,力保线下线上教学平稳转换。
学校组建校领导带队的综合检查组,线下线上听课、看课161节,实施“一课一策”,监控教学互动、辅导答疑、作业布置和批改等环节,通过教学督导进课堂、遴选优秀线上教学典型、召开线上教学阶段性总结交流会、与雨课堂、智慧树、超星等教学平台建立教学周反馈机制等方式,保障线上教学顺利进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因为疫情,我跟室友在寝室度过一段难忘的网课时光。老师认真负责,虽然无法坐在宽敞的教室里听老师讲课,我们仍然可以选择优质课程,接受知识。”“网络课程非常便捷,老师严谨认真,很好地解决疫情期间的上课问题。”同学们纷纷这样表达。
本学期以来,学校开设线上课程45678门次,其中,直播讲解和在线实时互动44817门次,录播授课方式831门次。网络授课教师934人,学生出勤率达到99.9%,教学秩序平稳有序,师生反响良好。各直播系统显示,教育科学学院教师孙雪萌课堂互动排名第一,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教师宋春雨课堂活跃度最高,化学化工学院教师王红霞成为“教学劳模”。
学校聚焦教学建设,获批省本科高校首批外语教育改革创新项目2项、省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点,邀请河南省教育评估中心副主任张新民教授,贵州省教学名师、贵州师范大学许亮教授等进行线上专题辅导,扎实推进师范认证工作和教师能力提升。
“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一切向前走,都不要忘记走过的路,党员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锤炼高尚情操,以实际工作的具体成效诠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黑龙江省新媒体与意识形态安全研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段虹接受省台《新闻联播》采访时说。
我校科研工作者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活实践,紧跟时代发展大势,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不断释放基础研究、科技创新、智库资政潜力,准确把握学科研究的切入点、聚焦点、结合点,拓宽研究视野,增强学术厚度。
“扎根一处、追求真理、不骄不躁、永不言弃”是我校每一名科研工作者的坚守。“潜心学术研究、深耕专业领域,勇攀科研高峰、争当创新尖兵,推进重大科研课题攻关,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是他们亘古不变的追求。
近两年,自我校副校长臧淑英教授主持项目《兴安型多年冻土对全球变化的相应机理及其碳循环过程研究》、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李淑娟教授主持项目《哈佛大学馆藏近代黑龙江资源史料挖掘整理研究(1906—1945)》首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以来,学校陆续出台支持政策,科学研究实力显著增强,高层次科研项目数量明显增长,一批高水平标志性成果持续产出,在省级以上高水平科研平台和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上不断实现新突破。仅2021年,学校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项,获批省部级社科基金、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6项。
心怀梦想的人,都值得大家肃然起敬。有梦想的人多了,国家就有力量,社会就会进步,梦想就能照亮祖国天空。科学研究的疆场,我校科研人员艰辛付出,攻克重重难关,他们或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或在实验室提取数据、或在野外采集样本……他们坚持“四个面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把成果应用在振兴发展实践中。
“立足龙江地域优势,拓展创意设计新路径;整合创意设计资源,全方位打造龙江文化新品牌;发挥创意人才培养优势,全方位服务龙江经济文化新发展。”我校美术学院副院长张红松参加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征求建议座谈会时讲到。
我校党委深入学习贯彻学期初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贾玉梅同志来校调研时的讲话精神,将落实讲话精神纳入学校全年工作台账,通过实地调研、召开“创意设计园区”建设座谈会、深哈创意设计产业建设对接会、与哈尔滨新区合作共建“双创”融合示范基地、整合学校超3000㎡场地资源建设创意设计产业园等方式,用足用好教学科研资源,加强校企联动、校地合作,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战略大局、龙江振兴发展全局。
三、师大人用精进不休践行“初心”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师大“学工人”一心向党、忠诚守业、矢志报国,讲政治、顾大局、肯奉献,同心同德、同心合力、同甘共苦,用超乎寻常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砥砺奋进。
“你看,穿防护服录核酸检测信息的是咱们辅导员!”“昨晚,我胃不舒服,辅导员老师一直不放心,直到凌晨1点我胃不疼了,她才放心。”“我就是拿不定主意,是考研还是找工作,辅导员老师跟我聊到半夜。”“老师谢谢您陪我,我恢复的挺好的”……这是平日里学生口中的辅导员。
提醒打卡、通知核酸、数据排查、信息流调、组织检测、谈心谈话、整理台账、网课巡查、心理咨询、随堂听课、主题活动、走访寝室……这是师大辅导员的一天写照。三万余名学生的行程流调排查、核酸检测统计、健康状况台账、闭环管控排查、请假信息统计、疫苗接种台账……这是学生处学生管理科的每日必核。
师大“学工战线”心怀“国之大者”,聚焦疫情防控重点工作,超前谋划部署、细化任务分工,狠抓工作实效。本学期以来,召开疫情防控工作部署会、推进会、专项会20余次,完成20余轮60余万人次的核酸检测组织工作,特别是学校实施封闭管理以来,学生处带领“学工战线”工作人员、辅导员100余人住校工作,化身疫情防控的“战斗尖兵”,以“5+2”、“白加黑”的激情状态,践行“以生为本、以校为家、以仁爱生”,织牢疫情防控的“最强防线”,确保3万余名学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辅导员是平凡的,也是可爱的,能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很多学生竖起大拇指。
“同学们,你见过凌晨两点的行知楼吗?你听过午夜响起的流调电话吗?你感受过清晨六点梦溪湖畔的日出吗?我,辅导员,经历过。”教育科学学院辅导员刘佳鑫在“坚持就是胜利”万名师生同上抗疫思政大课上坚定骄傲地说道。
在与疫情的搏击中,学校辅导员勇担责任、不负使命,他们是疫情防控第一线的战斗员,是助力成长的引航员,是24小时在线的心理疏导员,是解燃眉之急的勤务员,是变身“主播”宣讲防疫政策的通讯员,也是对学生严管厚爱的监督员,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辅导员誓词,以超越“小家”、成就“大家”的高尚境界,谱写了抗“疫”一线的辅导员之歌。
“特殊时期,我们不能忘了师者初心。学生健康安全,是我们的最大心愿。”“越是关键时刻,越要冲锋在前。”“老师,党小组算我一个!”“老师,我是党员,有事找我!”
在疫情最吃劲时刻,“学工战线”临时党支部火线成立,16个党小组、1600余名师生闻令而动、迅速集结,扛起抗疫大旗、勇于攻坚克难,按照“七个一”工作模式,一个月间,走遍了江南江北校区22栋宿舍楼所有学生寝室,开展思想教育、心理疏导、防疫宣讲、隐患排查等工作,筑起疫情防控“红色”堡垒防线,让党旗在一线飘扬,让党徽在一线闪光。
劳动光荣,成就出彩人生;梦想花朵,需要用汗水浇灌;美好生活,需要靠双手创造。月渐西沉灯火明亮的校园,图书馆窗影里,有人静坐捧书有人伏案苦读。踏进自习室,满是追逐梦想而废寝忘食的同学;座位上,尽是埋首苦读的身影;走廊和过道,也不乏学子身影。
“备战考研虽然苦,却是最幸福的事,因为有同寝室同学相互监督复习,相互加油鼓劲,让大家感觉考研路上并不孤独。”“每天早上,大家互相提醒起床,分享考研资讯、复习方法,看谁先到图书馆。”“不相信有学不会的题,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考研坚持不下来。”这是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2018级生物科学专业八公寓359寝室同学的共同心声。
经过努力,最近同寝室4人陆续收到考研录取结果,何睿、李昱辰被东北师范大学录取,高雨微、任慧敏被我校录取,都实现了考研目标。像这样全寝同学均考研“上岸”的案例,在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毕业年级就有三个。
“非常荣幸能够担任世界最高规格体育赛事——奥运会的裁判员!本届冬奥会在中国举办,意义更加重大,作为裁判员一定履行裁判职责,秉公裁判,向世界展示中国体育人的风采,向世界展示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国际滑联速度滑冰ISU级裁判员、体育科学学院教师邓雪峰说。
我校体育科学学院南相华、邓雪峰、林志东、肖宁宁、王旭、常晓铭、刘岩、附属中学王楠和音乐学院赵明宇应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委会邀请,担任赛事部分项目国内技术官员,分别在速度滑冰、单板自由式项目、跳台滑雪与北欧两项等项目进行执裁工作,他们把奉献品格镌刻在冬奥赛场,他们将哈师大精神印刻在平凡岗位,为保障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贡献智慧力量。
四、师大人用精耕细作诠释“大爱”
“我最大的幸福就是每次维修后,看到师生满意的笑容。”这是后勤管理处维修工人陶志博的心底告白。
当教室电源出现跳闸、实验室下水堵塞、办公室冬季供暖不佳、办公桌椅损坏、校园树枝需要修剪、电梯因故障无法打开箱门……,总有一群人日夜坚守,在师生偶遇难题时瞬间出现,无论清晨,还是黄昏,留下的都是敦庞之朴的背影……
脸上岁月的沟壑深几许,媲美道路平整笔直;忧郁深邃的眼神,比肩校园夜晚的灯火阑珊;弯曲的脊背,是巍峨楼宇的最好注释;难掩的白发,是如茵草坪的绝美背景;每一份付出都是高尚的操守与奋斗的清晰注明,所有师生的“舒适和满意”是后勤人眼中闪烁的坚毅,是嘴角眉梢灿烂的笑容,是沾满油污灰垢的手中最强劲的力量,是朴实无华心中最真挚的信仰。
他们是师生缺不了、少不得、离不开的群体,他们执着于“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他们用辛勤汗水擦亮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价值底色。
校园安全稳定是学校事业健康发展的压舱石,一身制服,是校园里的“平安符”,面对新冠疫情防控严峻形势和校园封闭管理带来的诸多困难,学校保卫处60余名工作人员全员住校工作,按照封闭式管理要求,认真查验入校人员健康码、行程卡、出入证并测量体温,严格管控出入车辆并做好登记,常态化进行校园巡逻,有效防控校外无关人员、体温异常人员、风险物资等进入校园,阻断传染源风险,为特殊时期在校师生守好“第一道防线”。
“奶茶好喝,不能多喝。”“少玩游戏少熬夜。”“少点外卖多锻炼”,是她们的日常“唠叨”;“身穿工作服、面带防护口罩、手持酒精喷壶”,是她们的工作日常。凌晨4点,宿舍管理员开始清扫卫生,运送垃圾、消毒消杀、安全检查等,学生醒来面对的是干净整洁的学生公寓,她们无私奉献、心系学生,用母亲般的关怀为学子撑起爱的港湾。
“争取每一餐饭都能让孩子们吃到家里的味道,就是我们的心愿。”食堂工作人员姜文喜介绍到。
凌晨2点,很多人还在熟睡,学校食堂后厨灯火通明,师傅们已经开始忙碌,有条不紊地制作各类早餐。短短时间,单调的食材在师傅们的揉、搓、捻、捏下变出各种花样,窗外依然漆黑,各式各样的面食在蒸汽中渗发出阵阵香味,包子、菜团子、豆沙饼、饺子等20余种主食热腾腾地陆续呈现在柜台里,等待师生品尝。这是食堂工作人员的工作常态,也是产业处各位同志的工作缩影。据了解,食堂每天要制作近2000个包子,忙碌时,工作人员将通宵达旦工作。
疫情中,产业处工作人员从“后卫”冲到“前锋”,用“到位”实现“守卫”,用最质朴的劳动,筑就校园防疫战线中最踏实的一道风景。他们坚持最严格的把控,秉赤诚之心,行无畏之事,舍小家之情,成“大家”之义,用无言付出赢得广泛赞誉,用拼搏实干换来师生幸福,用持续劳动守护校园平安。
劳动者最美,奋斗者最幸福。
在育人讲台、在科研一线、在思政舞台、在驻村“助村”、在管理服务岗位、在后勤保障现场、在网络传播平台……无数师大劳动者的身影总让我们感动。新冠肺炎疫情来袭,他们是逆行者;助力乡村振兴,他们是冲锋者;大事难事面前,他们是无畏者;学校事业发展,他们是奋斗者……无数默默奉献的师大劳动者用双手诠释忠诚,用肩膀扛起责任,用大爱书写人生,用汗水浇灌未来!我们歌唱劳动,我们致敬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