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机遇谋发展 乘势而上谱新篇
徐德荣 王 琰 邓铁男
黑龙江日报 2012.06.12第5版
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杯”第十届全国机器人大赛暨FIRA世界杯机器人大赛中国队选拔赛上,哈师大学生在类人型机器人获得举重比赛冠军和双人舞比赛季军的优异成绩
学生在做证券投资模拟操作
教师在指导学生做实验
黑龙江现代文化艺术产业园区
学校举办“黑土国魂——大型爱国主义诗词歌会”,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学校男生合唱团在CCTV第十四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合唱比赛中获优秀奖
哈尔滨师范大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办学历史的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是黑龙江省教育、艺术、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和科学研究基地,是黑龙江省重点建设的省属高水平大学之一,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多年来,学校始终秉承“敦品励学,弘毅致远”的校训精神,努力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从师准则,发扬“敢为人先、争创一流、艰苦奋斗、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优良传统,培养和输送了33万余名各级各类优秀人才,用自身的发展历程见证、参与了新中国伟大复兴的光辉历程。近年来,学校始终坚持“稳定规模,调整结构,强化管理,提高质量,增加效益,创新发展”的办学方针,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使学校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
加强“内涵建设”提升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面对中国高等教育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的新形势,近年来,哈师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国家和我省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不断提高办学质量,继续全面推进强校建设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
坚持以育人为根本,实施“精品师范”战略,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近年来,学校加大了对教学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在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上获得重大突破,获批1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现有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适应社会需求,积极优化专业结构,61个本科专业分属文、理、工等10个学科门类,初步建成了精英教育与大众化教育并存、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互为支撑的专业体系。学校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省级优秀教学团队达到5个,省级精品课程达到32门,获省级教学成果奖39项;近年来获批10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8个省级重点专业。2009年,哈师大附属中学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全国百所特色学校”之一。
加强科学研究,科研总体实力和竞争力明显提升。自2009年召开第八次科研工作会议以来,学校逐步制定和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和政策,健全了激励和约束机制,科研经费每年投入1000万元以上,极大地调动了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学校高层次科研项目数量和科研经费大幅增长。近年来,学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283项,其中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17项。教师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8534篇,出版著作405部;获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成果奖580余项,其中与北京林业大学合作完成的科技成果“森林计测信息化关键技术与应用”荣获2011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现有4个国家级基地,8个省级和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有各类研究所、研发中心51个,由学校主办的14种学术期刊在国内外公开发行。 “纳米功能材料合成及其应用研究科技创新团队”入选首批“黑龙江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边疆经济与文化”研究基地被评为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学校设立了专门的“学术交流基金”,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亚美尼亚国家科学研究院等多所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研究,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完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学校坚持全方位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在全省高校中率先召开了人才工作会议,制定了“26111”工程和“四个支持计划”等一系列人才队伍建设规划;设立了“领军人才专项基金”,构建完整的人才引进和培养体系,培养和造就一批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改革分配制度,进一步形成科学的竞争和激励机制,营造了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学校现有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教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共68人,有“龙江学者”、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省级名师、省级突出贡献专家、省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共77人。近三年来教师获得包括政府文华大奖、全国优秀教师在内的国内外各级各类奖项、荣誉357项。
实施“特色兴校”,大力推进学科结构与布局的战略调整。学校以“提高学科的核心竞争力,以学科促发展”为理念,本着“分层次重点建设”和“特色与创新”的原则,围绕凝炼学科方向、强化学科特色、建设高水平的学科梯队、产生标志性科研成果和高水平学科基地等核心任务,以“五大板块”学科群建设为突破口,促进学科深层次融合。学校有11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群)和19个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梯队,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3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专业硕士学位类别,初步形成了由重点学科、基础学科、新兴学科和特色优势学科构成的学科体系,为高水平大学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坚持开放办学,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已和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韩国、南非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的科技合作与学术交流关系。在海外创办了3所孔子学院,其中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共建的英国伦敦中医孔子学院,三次获得国家汉办授予的“优秀孔子学院”称号。学校具有“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和“孔子学院奖学金生”招生资质,全省唯一的“汉语国际推广教师培训中心”设在哈师大,已派出汉语志愿者270余名。学校与波兰驻华大使馆共同主办了2009哈尔滨“波兰日”活动和“2010黑龙江波兰文化节”,为提升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作出了突出贡献。
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成效显著。学校高度重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全省第二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单位,学校党委紧密结合自身改革发展实际,破解发展难题,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深入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各级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增强。始终不渝地坚守思想理论阵地,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学、讲、研、用”四维一体理论学习模式,成为全省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先进典型。学校民主政治建设取得新成就,广大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意识不断增强。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得“黑龙江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黑龙江省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先进集体标兵”、“黑龙江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黑龙江省党风廉政建设先进集体”、“全国教育系统纪检监察工作先进集体”、“黑龙江省高校民主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和“黑龙江省文明单位标兵”、“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推进“四全育人”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哈尔滨师范大学始终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强化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面素质育人的“四全育人”格局,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秉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着力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哈师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优良的历史传统,20世纪80年代,学校从史入手,开展“忆、摆、比”自我教育活动,得到了黑龙江省委的充分肯定和赞扬,在全省范围内得以推广。1984年7月,团中央在哈师大召开学习教育活动现场会,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胡锦涛同志及各省、市、自治区的与会代表160余人来校听取了经验介绍。学校逐步形成了以热爱祖国和热爱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献身教育、爱岗敬业、知行合一的行知精神,扎根边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北大荒精神等为内涵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熔铸了哈师大人丰厚的思想精华和博大的人文情怀。
注重强化课堂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哈师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具有时代气息,生动具体,富有感染力,多名教师在黑龙江省“两课”教学大奖赛中获奖,一批教师获得全国普通高校百名“两课”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荣誉称号。在全省高校率先启动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使马克思主义在广大青年学子中开枝散叶、广为传播。
高度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建设,打造了“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品牌。早在1984年,团中央第一次提出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时,哈师大便积极响应,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开展此项活动,28年如一日地坚持至今,连续多次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授予“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学校目前共建立志愿服务基地近200个,参与社会服务活动学生累计10万余人次,志愿服务活动累计达75万小时。学校的爱盟社被团中央授予“中国百个优秀志愿服务集体”荣誉称号, 荣获“黑龙江省首届十大杰出志愿服务集体奖”。
通过开展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努力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在哈师大优良的大环境里得以熏陶,在多种形式的德育活动中得以陶铸,在经历各种考验过程中得以彰显,涌现出了“给我一根时代的纤绳吧,中国的大车我们拉!”——一心植根新疆巴音布鲁克草原的李光武,投笔从戎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并荣立二等功的查强,不顾生命危险、勇救学生的“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拾到10万元现金主动归还失主的马培武,双目失明仍自强不息执着于自己的钢琴之梦,并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的2010年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窦文慧等一大批不同时代的先进青年。
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学术活动为途径,以科技学术社团和课外科技小组为载体,加强学生实践创新平台建设,大力推进创新人才培养。目前,学校已建成409个实习实践基地,加强创新教育的实践技能锻炼,聘请知名学者、专家、管理者等进入课堂,形成内外互动的实践教学模式。近年来,学校共组织各类学生实践创新活动500余项,参与的学生超过4万人次。学校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为学生创新能力与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提供了重要平台,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近三年支持学生研究项目520余项,在读本科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80余篇,开创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新局面。
近年来,哈师大学子在国内外多项赛事上屡获殊荣,佳绩不断。作为省属师范院校且参赛选手均为本科生的哈师大仿真足球机器人代表队,连续两次获得足球机器人“世界杯”冠军,一次获全国第十届类人机器人大赛举重冠军,骄人的战绩使业内人士惊叹不已。“弘远教育咨询公司”创业团队勇夺第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铜奖。“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每次都有哈师大专场演出;2010年男声合唱团获“央视青歌赛”合唱组优秀奖,是黑龙江省和全国高师院校合唱团在“央视青歌赛”上取得的最好成绩。哈师大学生还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物理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全国英语演讲比赛黑龙江赛区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绿色游戏动漫设计大赛一等奖、全国和全省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全国影评大赛集体金杯奖、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金牌、中国象棋世界冠军等众多奖励和荣誉。
实施“六大工程”提升服务地方文化发展水平
学校党委全面贯彻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及教育部实施新一轮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精神,紧密结合发展建设实际,制定贯彻意见,以实施“六大工程”为主要抓手,积极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和办学水平提高,为黑龙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力量。
一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大力实施“校风建设工程”。结合学校实际,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活动,努力构建具有自身特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模式。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全面加强广大教职员工的思想道德建设,构建“四全”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精心培育和弘扬优秀大学精神,大力开展教风、学风、政风建设,在全校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培育良好的校园风尚,更好地推动学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二是积极投身于龙江文化产业,大力实施“文化艺术产业园区建设工程”。积极争取省、市、区政策和资金支持,依托学校现有校区资源、文化艺术人才资源和地缘优势,以及南岗区政治、文化、商贸中心的区位优势,促进江南校区、产业园区与南岗区联动建设,形成大学、产业和城市一体化发展格局。将园区建设成为集“创意研发、人才培训、企业孵化、成果展示、转化交易”五大功能于一体,设计精美、建筑品质精良的“文化新城”,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拉动区域经济增长,服务龙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三是努力服务于龙江公益性文化事业,大力实施“文化旅游基地建设工程”。进一步加强文博馆、动植物博物馆、游寿纪念馆、艺术馆、荣誉馆和图书馆等重大标志性文化设施和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工作,关注文化民生,增强文化自觉,承担文化责任,着力将学校打造成为具有较强集聚力、辐射力、牵动力的文化旅游基地。推动学校文化资源向社会延伸,努力实现与省、市的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力争将学校纳入松花江北岸文化旅游发展布局之中,构成一体化景观廊道,形成特色文化旅游带。
四是发挥龙江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龙头作用,大力实施“文化艺术人才培养工程”。充分发挥学校文化艺术专业学科和人才队伍优势,积极建设“黑龙江省文化艺术人才培养基地”,努力建成“国家文化艺术人才培养基地”,全面加强文化艺术领域拔尖人才培养。逐步完善人才选拔和使用机制,建立健全激励和保障制度,形成有利于各类文化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干的选人用人机制,打造一支体现龙江文化发展水平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为推动龙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持。
五是充分发挥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和艺术学科优势,大力实施“文化精品打造工程”。坚持以社会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加快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转化,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影响的标志性成果,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充分调动学校文学艺术专家和学者以及广大教师的创作积极性,积极支持各类创作团队不断推出更多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直面社会生活、紧扣时代脉搏的各类优秀文艺精品,打造龙江特色文化品牌,全面提升龙江文化品位,塑造龙江优秀文化形象。
六是形成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国际交流合作格局,大力实施“文化交流传播工程”。按照高等教育国际化要求,继续坚持走开放发展之路。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国际高等教育教学的交流与合作,依托“孔子学院”、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国家汉语教师志愿者培训和派出等项目,促进教育合作交流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增强国际竞争力。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扩大留学生办学规模,提升留学生教育教学质量。完善文化交流长效机制,不断开辟对外文化交流新领域,积极输出优秀文化资源和文化产品,进一步弘扬中华文化,提高龙江对外文化影响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校上下正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坚定的意志品格、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大力实施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加快强校建设步伐,努力建成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在高教强国、高教强省中充分发挥优势和特色,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科学文化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链接网址:http://epaper.hljnews.cn/hljrb/html/2012-06/12/content_8384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