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蕨类植物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不断扩大
2014年11月03日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通讯员隋丰阳

(隋丰阳/文)10月20日,中国科学院官方网站介绍了我校蕨类植物研究的主要成果。报道称我校“在蕨类研究工作中总结出了一项新的实验技术——单倍体微培技术,是以组织培养为基础,以蕨类植物单倍体细胞为培养材料,进行人工精细培养繁殖(包括人工受精)的现代生物技术。单倍体细胞包括孢子、配子以及配子体营养细胞。该技术为获得杂种不育等蕨类生殖阶段的材料,找到了实用方法,提供了人工杂交育种的技术保障,为研究蕨类植物的各种生殖模式提供了技术支持,是蕨类植物保护和生产的技术基础。”网站还报道了我校教师刘保东及其科研团队的科研成绩。“刘保东为中国蕨类协会副会长,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中国植物专家组专家……刘保东教授的科研团队已完成蕨类近100个属的配子体研究和近40个属的胚胎研究,并取得了胚胎发育模式的理论成果,完成包括中华水韭在内的国家保护珍稀濒危蕨类9科21种的人工繁殖……”该报道在博士后之家、光谱网、分析测试百科等高端专业网站也进行了全文转发。(http://www.cas.cn/hy/xshd/201410/t20141020_4226625.shtml)。

图 国家林业局野保司的领导来我校视察

图 国际极危植物捐赠仪式现场

附:我校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蕨类植物研究室取得的科研成绩

我校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蕨类植物研究室历经十年的不断探索,于2010年首次将国际极危物种(IUCN)中华水韭人工批量繁殖获得成功后,蕨类科研成果不断扩大,截至目前,已经实现了国家保护蕨类(14科37种)半数以上科和种的有效拯救。由我校教师刘保东教授首创的蕨类植物单倍体细胞微培技术也不断完善,科研成果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自2012年以来,已有来自中国科学院三个植物研究所、西北大学、武汉大学、南京林大等14个科研院所的19位专家到我校交流,来自英国、韩国的5位植物学家到我校考察后,有多位专家表达了合作研究的意向,韩国全北大学派来了博士生、硕士生做短期留学。

2013年8月,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的多位领导亲临我校视察后,对该技术成果给予高度评价,并建议加强与有关保护区的合作。其后,蕨类研究室分别向杭州西溪湿地、浙江大学、中科院、广西师大等捐赠了濒危蕨类人工苗。

今年10月17日,刘保东应邀向上海师大60周年校庆捐赠了国际极危植物人工苗,受到了上海师大党政领导以及生命与环境学院的欢迎,并同时与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达成合作研究意向。

10月24日上午,我校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蕨类植物硕士生赵国华同学被推荐到上海“2014年中国植物园学术年会”上做了学术报告,题目是“珍稀的赏叶新秀泽泻蕨的孢子育苗及其管护”,受到了大会的好评。本届年会由中国植物学会植物园分会、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BGCI)、国际植物园协会(IABG)等国内外植物园组织主办,共有330位会议代表出席,赵国华同学是在此次大会上做报告的唯一硕士生。

以上图片由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提供

上一条:管理学院召开考研经验交流大会
下一条:西语学院召开2011级实习总结表彰大会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