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艺术作品资助项目交响合唱《风与诗》专家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2017年09月25日   音乐学院通讯员左游

(刘佳媛/文)9月19日下午,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艺术作品资助项目首演后专家研讨会在我校召开。音乐教育家方智诺教授、作曲家隋利军、黑龙江省歌剧院副院长石坻、航星文化董事长王志平、黑龙江演艺集团总经理梅贺军、国家一级导演赵荣莉、我校文学院教授连秀丽和音乐学院党政领导参加了会议并做精彩的发言。

图 研讨会现场

会上,国家艺术基金监督专家组与交响合唱《风与诗》的主创人员坚持开诚布公的原则,本着精益求精的态度,围绕着项目的内容、形式、导向、作曲的特点和不足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进行了充分的艺术探讨,对作品的进一步改进提供了建设性的意见。

方智诺:文化自信,砥砺前行

交响合唱《风与诗》体现了古典诗词文化和音乐的魅力,彰显了文化自信。希望这样的交响合唱能够持续发展、连续演出。但是艺术院校有其特殊性,在完成这样的持续性任务上一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比如,学生合唱团、乐团随着一年一年老生的离团,新生的入团,限制了乐团的水平和可持续发展。为此应该通过两手抓来提高音乐师范院校“软件”和“硬件”建设水平。音乐师范院校要有好的硬件,抓好音乐场馆、音乐器材、辅助设备等建设工作,还要不断提升软件,抓好教师培训、教学交流、科学研究等工作。交响合唱《风与诗》充分利用了哈尔滨师范大学的硬件和软件条件,在古典诗词的交响合唱这条道路上走得很坚实,取得的成绩超越了现有的一些条件,属于跨越式发展。希望《风与诗》交响合唱这个团队在今后不断推出新作品,走出去,引进来,加强和各地音乐类院校在古典诗词的交响合唱方面进行交流和合作。

赵荣莉:艺术不是风花雪月的小事儿

习近平总书记说:“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文艺不是风花雪月的小事儿,而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艺术是摆在桌面上的事,来不得半点虚假,国家艺术基金给予文艺工作者大力支持,我们要珍惜要严谨,要对得起这份资助,为人民谱写心的旋律,借力国家艺术基金,多角度实现中国梦。这场演出体现了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多年以来不断加强学科建设的成就,展现了声乐、器乐、美声、民族等大型舞台演出的积极经验,当然我个人觉得还需要借助于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平台,把更多的古典诗词,比如在这场的基础上,再加入汉乐府、元曲等古诗词作品,加以演绎,作品体系上会更加完整。

隋利军: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古诗词音乐的创作一定要多考虑民族五声调式的应用,希望通过多次的舞台实践,总结不足,把作品进一步丰满,为下一步的创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石坻:不忘初心,做成品牌

交响合唱《风与诗》形式难得,立意新颖,正能量丰富。国家艺术基金是一件大好事,高平台,我们要借力于国家艺术基金把事情做大做好做细,不要停下来,一年年做下去把他做成品牌。

梅贺军:国学助阵,歌声飞扬

梅总经理从演出角度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注重国学上的深度融入。诗词的解释形式,朗诵的融入等等形式多样化,要服务于大众,有利于大众,用艺术形式普及国学文化的发展。

王志平:工匠精神,并注重个性发展

关注于古诗词与音乐的结合是个优秀的课题,以往邓丽君,周杰伦等歌手曾经在古诗词上有探讨,但是没有更深的植入,交响合唱形式的古诗词音乐是新生事物,体现民族自强的思想精神,艺术精湛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但是创作中要注重大国工匠精神,艺术上追求精益求精。

连秀丽:中国古诗词与西方交响乐结合,走向世界

这场音乐会从音乐和文化上体现着艺术作品的交流性,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包容性,这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进行艺术文化交流,呈现中华文化的和平、和合等理念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交响合唱《风与诗》虽然是一个艺术形式,但是这符合未来音乐文化和诗词文化发展的一个走向,可以说是一场具有风气之先的音乐会。建议在今后的创作和演出中,在布景上做的更加民族化,把每个乐章的名字改进修改,使传统的中国美更加具有感染力和冲击力。

会上,我校音乐学院院长王宏宇教授、副院长刘嘉宁教授作了精彩点评。项目负责人刘佳媛及主创人员陈述了这场演出的创作意图和构思,并和专家对未来如何改进项目的内容和提高作品质量作了深入交流,并对很多方案进行了预想。与会人员尤其是主创人员充满了艺术激情,兼具学术理性,一致表示,首演专家研讨只是一次演出和总结道路上的开始,将在最后一场验收后自发组织再研讨、再总结,再分析和研究项目的演出,对项目有关的发展趋势作深度把握,为今后的演出和研究奠定良好基础。

以上图片由音乐学院提供

上一条:党委统战部举办我校优秀归国留学人员先进事迹展
下一条:传媒学院举行“传媒大讲坛”专业情志教育第九讲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