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历
刘忠孝教授现任哈尔滨师范大学思想品德教研室主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 ,在读博士。于 2007年被评为黑龙江省教学名师。
刘忠孝教授主讲《思想道德修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大学德育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等七门课程,近 5年来共授课 1900余学时,多次获校教学优质奖和教书育人先进个人。 97年 1月在全省高校“两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中获思想品德课一等奖第一名。 2003年 7月“瞄准培育高素质人才目标 构建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新模式”获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5年 7月获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两项。
刘忠孝教授担任省高校思想品德课统编教材编委会副主任,主编《思想道德修养》教材已出四版。 94至 98年承担全省高校思想品德课改革试点任务,主编并出版《大学生成才修养》和《法律基础教程》等改革试点教材,主持《高校思想品德课整体改革与建设研究》等 4项省和校的教改课题,研究成果已在全省高校和国内高师院校推广。
刘忠孝教授主编本学科教材和学术著作 8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20余篇,参加或主持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5项,主持和参加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和省教育厅重大科技研究课题共 4项。其中两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奖励。
刘忠孝教授担任省高校思想品德课教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配合省委高校工委宣传部有效组织了全省高校“两课”评估、教学观摩、课堂教学大赛、课件开发、骨干教师培训等活动,推动了全省思想品德课程的改革与建设。
刘忠孝教授兼任省伦理学会常务理事、人生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受聘中央教科所德育中心兼职研究员和“八一”农大客座教授。 94、 97、 02、 04年共四次获全省高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称号, 97年 10月被中宣部和国家教委评为全国普通高校首届 “两课”百名优秀教师。主要事迹在《黑龙江日报》、《哈尔滨师大报》和《活力》杂志( 2002年十一期)上报道。
名师心得
高校德育课为什么难以奏效?其中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是单一的德育课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时代发展和学生思想多元化的需求。那么,高校德育课如何才能突破重围,使之成为学生思想澄明之灯?作为全国普通高校首届“两课”百名优秀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潜心研究,越发感到只有破解“高校德育课是一壶烧不开的水,解决德育的知行脱节问题”,高校德育课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才能使学生入脑、入心。我在德育教学过程中以此为出发点和着力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认真研究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和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客观影响,深入思考“学生不知为什么学、不愿意学”的原因,不断尝试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之法,整合大学德育的其它资源,把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形势政策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开辟网上教育阵地,形成课上与课下互动,教师与学生互动,社会与学校互动,家庭与学校互动的德育课程教学模式,使学生亲身体会到:高校德育课程能够释疑解惑、找准方向,是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指路明灯;高校德育教师身教重于言教、可亲可信,是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智者;高校德育环境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真正实现了高校德育课教学的“知行统一”,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名师寄语
“困惑的人永远也解决不了人的困惑”,面对社会上认为高校德育课是虚空高蹈,对以后工作没啥意义以及德育教师多半没有真本事的言论,作为一名德育课教师,我感到所要承受的不仅仅是一种压力,更重要的是一种责任和动力 , 一种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和动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坚定自己的“精神支柱”,对马克思主义真知真信,正确认识和处理自己的名利与得失,才能保持乐观豁达和勤奋钻研的精神状态,用“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和学会生活。
名师名言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开启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帮助学生“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找到正确的人生坐标,是高校德育课教师的使命所在,也是我一生矢志不渝的追求和奉献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