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装素裹(版画) 晁楣
北陲屏障(版画) 晁楣
北方九月(版画) 晁楣
【艺旅回望】
好的画意在画外。要想让作品意境深远,你必须做到让你的画神似,不能仅对自然物象进行客观再现,还要在作品中投入感情。境真源于深思,意远根于情深。
——晁楣
北大荒版画是新中国美术史上极具影响力的版画流派,作为它的主要开创者和代表人物,晁楣的版画作品开拓了现代版画创作的新局面与新境界,是新中国版画艺术的瑰宝。
晁楣,1931年出生于山东省菏泽市,1958年跟随十万建设大军来到北大荒。由于长期从事美术宣传工作,到达垦区后,他开始在《北大荒画报》和《北大荒文艺》两刊编辑部工作,并利用闲暇时光进行版画创作。他的《麦海》《第一道脚印》等版画作品在1960年于北京举办的“北大荒美术作品展览会”上受到广泛关注,“北大荒版画”这一概念逐渐为人们所熟知,晁楣成为该版画流派的创作先驱之一。
我国的现代版画创作自20世纪30年代兴起,以黑白木刻为主要形式,并赋予其革命性的独特地位。为满足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古元等老一辈版画家在40年代初期开始采用白描的方式塑造人物,这种“白描式”的木刻作品通过强化人物衣着轮廓的黑白对比来表现画面,达到了简洁且富有冲击力的视觉效果,但是如果把这种模式照搬到套色木刻的创作中就会出现新的问题,即人物的黑色轮廓线和其内部填充的固有色之间缺乏构图和色彩上的关联。正如版画家力群曾说:“我们的套色木刻是以黑白木刻为基础进行创作的,还未能深入挖掘套色木刻自身的艺术规律,许多作品只是在单色木刻的基础上填充颜色,使得颜色变得可有可无。”
面对彼时套色木刻创作存在的这一问题,晁楣通过不懈研究与探索找到了解决的方法。他放弃了过去以黑线勾勒轮廓再以彩色填充的方式,大胆采用色块拼接的新方法,将黑色与彩色并置在画面中,使黑色轮廓线融入暗部,统一为一个个整体色块。晁楣强调,套色木刻中不能没有黑色,因为它在画面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种“剪影式”的构图大量削减了轮廓线在画面中的应用,带来强烈的色彩对比以及极具视觉张力的疏密关系,使得画面结构主次分明,保持了作品的整体感。试看晁楣的套色木刻作品《北陲屏障》,逆光的环境中,顶天立地、枝繁叶茂的松树剪影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空间,在远处光源的照耀下,一队骑乘战马的巡逻兵疾驰而过,形成了动静交织的画面节奏。作品用为数不多的色彩营造光感,套色简洁自然,茂密枝干交织形成的无数小色块,展现出艺术家精湛的运刀技艺。
充满粗犷刀味和雄浑之气的色块构成,是晁楣版画的魅力所在。他的艺术风格从何而来?答案源于其在创作实践中的自我体悟。在艺术创作中,晁楣深刻把握了藏与露、简与繁、整体与局部等多对概念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与以人为主要表现对象的传统黑白木刻有所不同,他的套色木刻以北大荒雄浑壮阔的风景为主要题材。大色块的构成可以鲜明地表现山川、树木的色彩关系,远景的人物因形象被缩小,化作外形概括的色块,为画面提供了精彩的细节。如《北方九月》《战油海》《红装素裹》《秋歌》《松谷》等作品,皆是在鸟瞰式的场景中以大色块铺陈画面,再将人、鹰、马、车等物象转化为斑斓的色块点缀其中,使得作品既有宏观的场景表现,亦有微观的叙事呈现,两者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呈现出浓郁的个人创作风格。
“大风景、小人物”的组织方法正是晁楣对于特定题材所选择的特定表现方式,是形式与内容相适应的结果,最终使得他的版画创作实现了当代性与民族性的高度统一,成为时代的经典。
(作者:赵云龙,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