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哈尔滨师范大学 发挥“主渠道”价值引领作用夯实育人思想基础
2017年10月11日   人民网

人民网哈尔滨9月28日电(杨海全)高校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阵地,肩负着立德树人、为民族复兴提供人才支撑的艰巨使命和历史重任。作为黑龙江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龙头,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从文化育人、理论育人、实践育人、课程育人等角度开展了大量细致、扎实的工作。

对象是“人”,通过文化育人,关注、尊重学生,增强学生的获得感。思政教育应突出人的主体性,“人”是社会的、历史的、具体的、活生生的。对人的多维需求的关注,对学生个性化差异的关照,始终是哈师大思政教育的出发点。在思政课教学中学校注重渗入中华传统文化因素,本着创造性的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原则,不断从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努力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标。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差异性,学校探索进行分类教学模式改革,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学生心声;利用微信公众平台、QQ等媒体手段拓展交流平台,对学生进行精准指导。建立健全集体备课制度,通过“专题组备课”、“学院协作备课”、“专题导向备课”等模式备时政、备热点、备学生,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用真理说服学生、用真情感染学生、用真实打动学生。

重点是“思”,通过理论育人,使学生认清、把握国家和世界发展大势。多年来,学校多途径开展理论宣讲,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在全校范围内选聘优秀师资成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宣讲团,面向全校师生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

方向是“政”,通过实践育人,促进学生脚踏实地、知行合一,肩负起时代责任。近年来学校实施“主阵地”“主渠道”一体化方案,最大程度发挥实践教学的价值引领和人才培养功能。落实思政课实践学分,与学校团委、学工处联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课时,开展“第二课堂学分制”系列活动。在思政课教师队伍中遴选教师作为“思政微家园”、“理论社团”、“青马工程”、“梦溪学园”、“中特协会”等活动的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参加“红色社会实践”活动,发掘实践内容中的思想教育元素,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解答学生理论困惑,激发学生为国家和民族复兴的奋斗热情。

载体是“课”,通过课程育人,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与实效性。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挂靠学校的“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研修基地”、“黑龙江省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训研修基地”,进行经常性双向互动,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方法改革。一方面,利用学科资源为辅导员基地输送优质师资,提升辅导员队伍的理论水平;同时与高校思政课基地协办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奖赛、“精彩系列”评选活动,通过组织教师参与教学展示与观摩学习,不断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和素质水平。另一方面,开展教学方法改革。进行专题化教学,深入分析解答社会热点难点问题;采用案例式教学,增强课程的生动性和说服力;提倡讨论式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明辨是非、形成共识;推广分类式教学,增强教学针对性;探索网络教学,延展课堂教学空间,提升教学丰富性和实效性。通过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手段,使理论教学全面深入渗透到学生思想成长的全过程。

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黑龙江省首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评审中名列首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目前处于国内知名、省内领先水平,建院以来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6项。在第三轮全国学科评估中,在全国121所高校中名列第17位。现拥有黑龙江省唯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也是省内唯一的拥有三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博士点的高校。目前,马克思主义学院力争获得黑龙江省首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一级学科博士点,实现黑龙江省国家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零的突破,在全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责编:邹慧、张喜艳)

人民网报道链接:http://hlj.people.com.cn/n2/2017/0928/c220024-30787405.html

上一条:中国网:“喜迎十九大 教育看龙江”走进哈尔滨师范大学
下一条:人民网: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讲、研、用”四维一体学习模式推进师生政治理论学习常态化制度化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