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过《肖申克的救赎》同名小说,只记得当时从长长的故事情节中走出来后,心底忽然有种豁然开朗的畅快,原来这个世界上经过努力没有办不成的事情,没有任何人可以阻挡我们对光光明和自由的向往。即使在人生中年,经历过重生的悲情之后,坚强的心中曾燃起过的执着,依旧会让别人的心灵激起膜拜的震撼。
影片中的开场场景似乎都是在昏暗中进行的:安迪在车里做着艰难的决定,同安迪有着几天交集的胖子被打,以及瑞德在黑暗中愈发黑亮的脸,似乎会让人想到影片是要讲述一个在昏暗中坠落的灵魂,理所当然的背弃信仰,理所当然的放弃救赎自己。然而,随着影片的继续,一个发光的影子却渐渐明晰,那个清晨的屋顶上,看到的独自静默的人,以及他的自由灵魂。
故事到这个时候继续延伸,短镜头的转换中我嗅到了友谊的气息。午后的劳动中,关于马粪的插曲,囚床上那张欢迎回来的纸条,都在安静的诉说肖申克监狱中的友谊。我不反对影片中插入一些及时式的感人场景,但我更喜欢本片借助简单的叠加后,细细回味出的温情,酝酿良久后的沉醉。
囚房中唯一有阳光照射的场景是在监狱长检查囚房后转身的瞬间,监狱长递回安迪的《圣经》,并说“我不能取走它的,救赎之道就在其中”。此刻出现在镜头中的物象只有安迪和铁栅栏,以及那本寓意自有灵魂的《圣经》。铁栅栏划分了两种界限:人身自由的界限,心灵救赎的界限。(外面就没有心灵自由了?铁栅栏其实是人生的困境,被囿的灵魂不是要寻求救赎而是瓦解束缚)
此时,影片在图书馆的出现后又带出一条“执着”的主线,无论是安迪一个星期一封信,长达六年的图书馆计划,还是从字母教起帮助汤姆找寻生命意义的做法,以至最后二十年的逃脱计划,无疑使执着更加深刻与深邃。一个人的肉体可以交给牢狱,但他必须带着自己的灵魂,追求自由是一个人的权利,更是人生顿悟的精神支柱。
二十年,可以让安迪不再年轻。灰色的围墙没有消失,但他心中依旧坚守追求自由的阵地。任腐化和污秽的威胁全都变成内心不变的向往。终于,在雷雨交加的晚上,经历了汤姆的死去,布鲁斯的死去,对现实之门中的正义不再抱有向往的安迪实施了自己起始于1949年的逃脱计划。一切,在肖申克监狱中昏暗的一切,全部都在他脱掉囚服,迎着雨水冲刷自己中获得了解脱,这也许就是抛掉了堕落,坚守着自我后的一种救赎吧。他是肖申克监狱中唯一的歌者,让肖申克监狱的落伍者都感到了自由,感到了心灵的救赎。影片的最后一个场面,是安迪和瑞德相遇在一片纯净的蓝色空间,澄澈的蓝天,温婉的大海,一切似乎归于平静。回忆开场时的昏暗,又为本片的结局寓意了一个美好的心灵遐想之境。
心,不能让它空着,塞进莫扎特也好,堆砌自由女神也好,只要敲击过后听不到嗡嗡的回音,它就是充实的。不会被所谓的围墙禁锢。如果心灵找不到呼吸的出口,沉溺在昏暗中不能自拔,那么这种心死,是任何福音都无法挽回的沉寂。在昏暗中,要努力让自己的光不卑微,向着自由、信仰、心灵的碧海失去,一切的一切,都将会实现。(空即是有的基础,无为其实是有所为,心如果是满的就没有了喘息和聆听自我的声音了)
虽然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很久远的电影,但是就是这种经久不忘的经典,塑造出来的精神感悟才可以愈久弥香,看过三遍之后,仍有新的感受,对《肖》的反思——救赎就在你我心中,谨以此来表达我对心灵震撼中的人们的崇敬。
(文/100工作室信息部 梁思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