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90后”守礁战士:南沙精神永不变
“我到永暑礁4个月了”,20岁的小战士戴毅多露出雪白的牙齿,黝黑的面庞记录了他值守的风吹日晒。看到中新网记者,不知是因为礁上平时“外人”太少,还是因为正在例行执勤,他显得有些腼腆。
24日,中新网记者跟随南海舰队远海训练编队巡航南沙岛礁,从渚碧礁、南薰礁、东门礁、赤瓜礁再到永暑礁,感受每个岛礁的新变化,见证中国“天涯守望者”不变的使命。
“想家的时候我就看看海,看着看着,就能看到家”,毅多笑得很甜,他的家乡位于中国的东北吉林省,与他所在的南海省三沙市永暑礁纬度相差超30度,直线距离超过地球赤道长度的四分之一。
南海舰队演出队的战士为守礁战友带来了精彩的文艺节目,礁盘中间的操场上不时爆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一首歌唱少数民族姑娘卓玛拉的曲子,让不少战士流下热泪。
像戴毅多一样,他们思念家乡,思念家乡的亲人。尽管礁上与外界联系并不困难,但这样面对面的交流,还是他们难得的“盛宴”。
负责执勤的戴毅多背对演出场地,一动不动,手握钢枪,警惕注视着前方的海面。
他眼前的这片海是中国300多万平方公里蓝色国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中国航海家郑和下西洋以来,这片海洋传递着中国人对和平与友好的信仰。
戴毅多悄悄告诉记者,他也想看表演,但是职责所在,“守好这片礁盘,才对得起自己的国,才对得起自己的家”。
其实,作为永暑礁第104批守护者,戴毅多已比自己的前辈“幸运”很多。曾经“白天兵看兵,晚上看星星”是南沙守卫官兵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如今第三代永驻式高脚屋设施齐备,屋内已装配空调,“礁上图书馆”提供各类读物,官兵们可以借阅学习及娱乐光盘。南沙迈入3G时代,官兵们可以上互联网,收看四十多个频道的电视节目,只要有时间都可以打电话问候家人。
在南海舰队司令员蒋伟烈看来,这让南海的岛礁与祖国大陆距离更近,也让战士的心与祖国和亲人更近。
永暑礁礁长带中新网记者参观了大棚内的新鲜蔬菜,各类蔬菜长势喜人,“基本能够保证战士们每天吃到新鲜的蔬菜”。
从寸草不生的石礁,到绿色成荫的家园,记者注意到,每垄菜田前都立有一块铁牌,上面写着“山东、山西、河北、湖南、广东....。。”。
问及原因,礁上战士告诉记者,每个士兵回家,就带些家乡泥土回来。小小永暑礁,竟汇集了十余个省份的泥土。
“绝对纯天然,无公害”,礁长“骄傲”地向中新网记者介绍。他说,战士们坚持从老家一口袋一口袋把泥土背过来,因为这样种的菜,吃出的是家的味道。
“今朝立业南沙,千秋有功国家”,白色的高脚屋墙面上12个大字鲜艳夺目。从直升机上看去,晚霞铺满海面,哨位上的戴毅多与大字融为一体。
“这些字从未褪去,因为它刻在守礁战士和祖国人民的心里。”礁长说,时代在发展,硬件在完善,但战士心中的南沙精神,永远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