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六成科研成果闲置 委员吁改革科研机制
2013年03月08日   中国新闻网

企业离开大学、研究所,创新易成无源之水。大学、研究所脱离企业,就难免纸上谈兵。要尽快突破‘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中的障碍。”

7日,在全国政协科技界别小组讨论会上,亿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邓伟委员的发言引起了响应。一时间,委员们围绕“科研成果如何转化为生产力”的问题展开讨论。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魏传忠直言,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迟迟不能推进的主要障碍,在于现行的科研机制存在问题。

他分析说,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是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这也是世界各国科技政策的新趋势。但中国的科研机制存在很大弊端,大批科研机构长期独立于企业之外,使企业创新借不到科技之力。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有近六成的科研成果闲置在院所“高墙”内,得不到转化应用。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在邓伟看来,从科研立项开始到最终开发成成品,要有直面市场的龙头企业,要有能够提出未来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的企业。同时,政府应协调大学、科研所、企业等资源,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他还引用唐太宗与李靖谈论《孙子兵法》时所感叹的“兵书千章,无非致人而不致于人”,称企业的活力与动力是要以科技、尤其是核心技术来带动。只有拥有自主的核心技术,才能不受制于人。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姚檀栋则认为,“科技”是“科学”和“技术”的综合概念。中国科技发展的过程中,技术部分发展很差。往往是做完科学的人接着去做技术。事实上,这应该是两类不同的人。科学应打牢基础,技术应促进应用创新。

魏传忠建议,转化科研成果还要转变科研课题立项制度。如在科研项目评定中将应用型的科研成果作为重点进行奖励。用机制鼓励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转化意识和践行力。

对此,列席讨论会的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回应,科技成果转化实际上是一个利益关系的调整。目前,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冗繁,部门之间的衔接不畅。同时,缺少促使科研人员转化科研成果的社会驱动力。现在科技部正在构建的“产业联盟”、“创新联盟”等,就是为了搭建科研单位和企业之间的桥梁。今年起,将逐步落实。

上一条:两会观察:更自信中国从容直面更复杂世界
下一条:车牌、奶粉、“国五条” 韩正答问社会关切热点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