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体验“过期不候” 专家称不应牺牲孩子童年
2011年04月11日   中国新闻网

孩子童年的幸福与未来的前途相比,哪一个更重要?日前,第二届长三角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论坛在沪举行,与会教育专家针对孩子学习负担过重发出呼吁:不能以牺牲孩子童年幸福为代价,去换取未来的幸福。教育不仅是为了传授知识、应对高考,更应关注孩子今天的幸福与明天的发展。

“今天”与“明天”冲突吗?

不少家长为了孩子将来升学时能有竞赛证书,从四五岁起就送孩子读课外培训班。很多孩子童年中没有风筝、没有奔跑,每周在三四个补习班之间来回奔波,希望爸爸妈妈“不要把我累倒在起跑线上”。在部分初中,初三学生为了全力迎接中考,音、体、美统统让步给语、数、外等考试学科。强迫孩子“苦读”,不少家长、老师表示无奈:“童年快乐,将来失败,后悔莫及。”

孩子今天的快乐与明天的前途,果真相互冲突吗?市教研室主任徐淀芳认为,人的发展有自身规律,童年时的快乐对人的性格养成以及兴趣培养十分重要,这种快乐体验往往“过期不候”,成年后也无法弥补。因此,不能通过“透支”学生的兴趣,来换取眼前的分数,获得暂时的满足。

如果只注重眼前利益,一味灌输老师认为正确的知识,并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指标,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状态,长此以往势必会造成学习兴趣丧失,影响可持续发展,将来的快乐又从何谈起?

“成绩”与“幸福”如何统一?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主任刘宝剑提出,要实现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统一,“牛鼻子”是改变教育质量评价方式。“从单一的分数评价标准,转变为多视角发现孩子的特长与潜能,激发其能力与兴趣,让学习过程幸福、为未来奠定良好的基础。”

刘宝剑认为,孩子苦读,是因为我们遵循刻板的标准尺度——近的是学生统考成绩,远的是学校“升学率”、“名牌学校考取率”。只看成绩不顾其他、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评价方式,难免加重学生的心理和学业负担。“如果用发展的眼光、多元化的方式、多维度评价学生,强调考试成绩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一致,当前进步与持续发展的一致,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孩子学习的幸福指数。”

改变现有教学模式,将有助于解决“苦读”与能力培养和学业成绩之间的矛盾。徐淀芳介绍,一方面,通过减少基础型课程时间,增加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可以让学生在多样性、选择性课程中,获得更多兴趣发展和潜能开发的机会;另一方面,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因材施教,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兴趣、方法和人格发展,在教育过程中,把学生的责任感、自信心、学习经历、学习兴趣、学业水平、课业负担、身心健康等全部纳入考量,可以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培养能力、提高成绩,享受快乐。

忘掉知识,剩下的才是教育?

教育究竟是什么?有些人疑惑,为何经过十几年苦读,走上社会后发现之前的课本知识多数一无所用?

“教育”窄化为“学习”,“学习”窄化为“知识”,“知识”窄化为“书本知识”,“书本知识”窄化为“考试科目的书本知识”。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杨九俊提出,“应试教育”往往造成机械操练的知识无法学以致用。

“一只普通的一次性塑料杯子,如何卖出500元的价钱?”“用一种植物形容中国的国民性”“请设计一个验证当地降水概率的方案”……近几年,北大、清华、复旦、交大等名校自主招生中,时常出现看似与课本知识无关的题目。题目考查的并非掌握知识的多少,而是解决实际问题、创新思维、合作交流等方面的能力。回答对错都无妨,在回答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逻辑能力和社会组织能力才是考察重点。

“教育是什么?正如一位教育家说的,是接受的相当一部分知识被遗忘后所剩下的。”徐淀芳说,人格态度、思维方式、行为习惯、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才是影响一个人终身发展的重要素质。

上一条:湖北高招八大变化:第一批本科今年实行平行志愿
下一条:考研复试国家线普涨 哲学工学分数线上涨25分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