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创业梦想落地生根
2015年10月22日   人民网

21日,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下简称大赛)在长春闭幕。浙江大学智能视力辅具及智能可穿戴近视防控设备团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Unicorn无人直升机系统团队夺得冠军。大赛由教育部会同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青团中央和吉林省人民政府联合举办。

大赛今年5月启动,吸引了31个省(市、自治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878所高校的57253支团队报名参加,提交项目作品36508个,参与学生超过20万人,带动上百万大学生投入创新创业活动。经校级初赛、省级复赛,共300支团队进入全国总决赛。

如何让这一盛会成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成为给予大学生创新创业养分的沃土?

从创意到产品到商品, 创业“落地”求实

从无人直升机系统到人体三维扫描仪,从智能可穿戴近视防控设备到远程监控服务机器人“护理专家”,大赛充满奇思妙想,但更可贵的是梦想着陆现实,从创意落地为真正的产品和商品。

评委万学教育副总裁张强深有感触,这是一场落地的大赛,真正指向创业,是真正的商业模式在运转。相较以往重在创意,这次比赛大部分项目都有企业支撑,在“互联网+”的概念中,体现了“+”。这些90后大学生从生活角度出发,把互联网真正植入生活和企业运营中。

张强说,通过项目评比,可以看出学校对于创业的支持力度,选手接受的培训,不是简单的商业计划书的指导,也不是简单的理论性指导,而是接受过有真正企业运营思维的导师指导,把企业导师真正引入到大学中去。

“大赛达到三个度,成熟度、完成度、市场推广度。有一个新的商业运作模式,有科技文化含量,与大学生专业学识相契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引用一位专家评委的评价。

投资者与学生面对面,大赛的另一个亮点是评委

大赛中,台上选手飞扬着年轻气息,台下评委也有许多年轻面孔。

此次,大赛组委会邀请行业企业、创投风投机构、大学科技园、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负责参赛项目的评审工作,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有相当一部分既是评委,又是直接的投资者,如对项目感兴趣,下一步就可直接投资。

这些接地气的评委“火眼金睛”犀利麻辣,360度找问题,现场即时打分,公开透明,让学生们“直冒汗,但是心服口服,学到很多东西”。这种评审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也颠覆了一些高校的认知,让老师和同学们真正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

19日晚,结束了紧张的四强赛。参赛同学们和100多名国内著名投资机构主要负责人都来到林田远达吉林大学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参加大赛精心安排的投资交易洽谈会。双方面对面交流,许多都达成了进一步了解或者投资的意向。

主办方吉林大学校长李元元表示,大赛为脱颖而出的精英团队和知名投资机构搭建对接平台,力争让大量成果转化为现实效益,走出赛场,走进市场,让知识和产业对接。

“我们正在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搭建项目团队与投资机构对接的桥梁,加强对项目的后续指导服务。大学生创业投资机构联盟正在筹建。”教育部相关领导表示。

从赛事出发,走出更深意义和内涵

比赛结束,创业却正当其时。

“大赛已走出赛事本身的意义和内涵,它将是一个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一个凝聚高校和社会资源共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力引擎,一个培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力军的有效平台。”李元元表示,吉林大学将整合大赛资源出版《高校创新创业优秀成果案例集》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解读》,并创建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该平台集产权交易、中介服务、投资服务等20多项功能于一体,并依托平台建立起一套服务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长效机制,旨在打造永不落幕的大赛。

“创业项目没有小和大之分,只有好和不好的项目。任何小的都可以做大。比如肉夹馍可以卖得很火。大的企业都是从小的项目起来的。投资人经常看小项目,找优秀团队。”评委九鼎投资晨星成长计划首席执行官沈冲说,同时他还给大学生创业者提了一个建议:一定花一些时间,自己好好想想投入的行业格局,不要眼睛只盯着项目,而要看更大的格局。投资一个项目错了,只是损失些钱,投入一段人生错了,就会错失最宝贵的时间。

东软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李印杲说,大学生沿着自己的专业去创业是个好途径。要有梦,练好本领,找好伙伴。寻好平台,有好心态,做个好人。

上一条:东北大学学子获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金奖
下一条:全国高校俄语大赛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开幕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