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将来临,在留学趋势越演越烈的今天。中外合作大学也在中国大陆风起云涌。
来自教育部网站最新资料显示:一批高水平、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快速发展,2012年,教育部先后批准正式或筹备设立上海纽约大学、温州肯恩大学、昆山杜克大学、香
港中文大学(深圳)等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大学。
在中国的土地上开办的“洋大学”,是否像看上去那么完美,一帆风顺呢?近日,记者赴中外合作大学的先行者西交利物浦大学采访,从其七年的探索来看,有成功的经验也有绕不开的困惑。
复制粘贴式的国际化不能要
一所理想的“洋大学”应该是什么样子?这在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看来不是问题更不是答案。
西交利物浦大学由英国利物浦大学和中国西安交通大学联合在苏州创建。教师全球招聘,80%为外籍教师,来自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学生同样来自世界各地。学生和老师的
国际化程度再加上全英文的专业课教学,让不大的西交利物浦校园变得像个小联合国。
但是,席酉民对“国际化”这三个字却有着不同看法。
中国的大学要改进,可以通过国际化实现,但要拒绝“肤浅的国际化”——单纯地复制和粘贴。席酉民说,自己并不赞成原汁原味照搬英国的甚至美国的教育模式,所以一直在摸索一种新的模式。
正因如此,西交利物浦学生拿到的毕业证书,上面写的是西交利物浦大学,而不是利物浦大学。
大学最重要的是转变学生
从当年只招了160名学生,到现在马上进行的第七届招生,西交利物浦大学已经进入了良性发展状态,目前注册7500人,其中1500名学生在国外学习。
学生的毕业去向也越来越集中。到世界名校读研究生的同学已经占到毕业生的90%以上,2012年帝国理工大学录取了该校的60名学生,牛津、剑桥录取了20多人。
“网络环境下,社会行为方式已经发生了改变。我们也必须思考什么是大学的2.0时代。”席酉民认为,过去传统学习方式是一种规范化学习,教材、大纲,给学生设计了一套东西,网络使学习行为改变,现在学生大部分时间会是“非正式学习”。
“大学最重要的是转变学生。”在西交利物浦,学生将从“孩子”转变为“年轻的成人”,再转变为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世界公民”,席酉民表示,该校学生从入学的那天就开始意识到,自己已经是成人,应该有独立的责任和决策。
学术诚信是西交利物浦的第一课,“合谋”与“剽窃”是所有学子铭刻于心的两个单词。学生杨锴名说,“在学校‘一站式服务中心’,签证、教室预订等大事小事都设法亲自解决,而不是习惯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使每一个鲜活的个体在没有围墙的大学里,独立思考、张扬个性,实现自我和社会价值”,这是西交利物浦最大的心愿。
可持续成最大挑战
洋大学的竞争在未来几年会越来越激烈,西交利物浦又将如何应对?
席酉民坦言,近年来,西交利物浦一直是已经或者有意投身中外合作办学的各界人士考察、观摩和调研的重要一站。
但他觉得遗憾的是,多人更关心如何申请,怎样运作,很少谈及办学目的、定位和可持续发展。从中不难感受到,对于学校,国外更多淘金者,国内多为随波逐流者。
在席酉民看来,保持长期可持续发展是中外合作大学现在面临的最大挑战。
回望西交利物浦走过的七年,席酉民认为要办好高水平的中外合作大学,首先要明确定位。营利还是非营利?职业导向、教学型还是研究型?人文社科还是理工科立校、或是综合性大学?目前国际上中外合作办学大部分是以人文为主的营利性模式,而西交利物浦是理工管起步、研究导向的非营利性定位,西安交大和英国利物浦大学承诺,不从这个学校拿走一分钱的利润。
“我困惑啥时能和本土大学平起平坐。”席酉民直言,中外合作办学还面临体制和机制上的障碍。
“办好一所大学不容易,办好一所中外合作大学更不容易”。作为探路者席酉民不回避困难,但他更期待,学生乐学,教师乐教,大学在这里开始回归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