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东北地区28所高师院校2013届毕业生联合供需洽谈会在长春举行。记者采访发现,由于近年教师需求量锐减,师范生就业压力陡升,日益突出的结构性就业矛盾,对非重点师范院校的办学方向、毕业生就业心理指导均提出了新的挑战。
每年一度由东北师大牵头举办的东北高师毕业生供需洽谈会,是我国最大的教育师资集散市场。今年,全国各地1000余家用人单位携近8万条岗位信息前来选才,吸引了3万余名毕业生到场求职,虽然总体供需比达1:2.67,但非重点院校毕业生仍感到“一职难求”。
“一上午就没投出去几份简历,实在是高攀不起!”白城师院学生小宋的感慨,颇具代表性。在招聘现场,记者看到,许多学校提出了“学历硕士以上,最好本硕均就读于211重点院校”的要求。
“近年来,适龄入学人数减少,城镇中小学校合并较多,教师需求量锐减;像北京、上海等地,教师需求量甚至呈现负增长,部分学校几年都未补充新鲜血液。”北京八一中学招聘代表告诉记者,不少二线城市学校也是“几年才进几个人”。
一边是教师需求量大减,一边是师范院校招生规模依旧,仅东北高师28校今年就有本专科毕业生10万余人,明显供大于求,导致用人单位自然提高了选才门槛,非重点院校本科生屡屡被拒之门外。
“一些三线城市虽还没明确要求重点大学,但因一、二线城市师资饱和,许多重点高校毕业生不得已将就业重心下移,这也挤占了原本属于我们的就业市场。”北华大学学生小李苦涩地说。
“心理、体育、音乐、美术等专业,好多学校七八年才招收一名教师,这种供需错位,也是造成某些毕业生"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原因。”山西大同教育局招聘代表王老师说。
一个不愿透露校名的体育教育硕士生告诉记者,该校该专业2013届近20名毕业生,至今个个“前途渺茫”。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洽谈会结束,东北师大毕业生已有60%落实了就业去向,但28所东北高师院校平均只有近30%落实了就业去向。
“就业应是办学的风向标”,洽谈会上,一些非重点师范院校带队教师纷纷表示,如何调整师与非师的招生比例、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就业指导,引导毕业生更多到基层、到非公教育机构工作,已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