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肇始于学校1955年5月设立的政治教育科,至今已走过66载风雨征程。学院历经1958年9月组建的政治历史系、1959年9月成立的政治系、1964年成立的共同课教研室及1982年教研室改称的马列主义理论教研部,于2008年建立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年学校整合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政教系优势资源,合并成立新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从诞生之日起,学院就被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扎根边疆、胸怀家国、知行合一、广育英才成为了一代代哈师大马院人的神圣职责。近年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要”和“八个统一”要求,坚持“信仰坚定、尚德笃行、术业精湛”的办院理念,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学院建成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取得了辉煌成就。先后获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获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状”,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2个党支部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党支部获评省“高校百优党支部”。
图 学院获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
图 获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图 学院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图 学院党委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
图 基础教研室教职工党支部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图 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研室教工党支部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一、专业基础雄厚,优秀马理人才辈出
学院现有一系一部,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类)、马克思主义理论2个本科专业。“七五”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类)一直是省级本科重点专业,2010年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13年成为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和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9年成为黑龙江省一流专业,2020年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在《2020-2021年中国大学本科教育专业排行榜》中排名第6位,被评定为五星级专业。学院累计培养本科生近10000人,硕士生1500余人,博士生200余人,特别是为龙江基础教育输送了大量的优秀政治教师和教育管理人才。2012年以来,本科生参加“华文杯”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共获得特等奖27项,一等奖29项,二等奖15项。毕业生在各行各业成绩斐然,其中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黑龙江省参加2019年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共4人,其中3人为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师和毕业生。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子无论身在何方、所择何业,都对党忠诚、爱岗敬业,怀揣着满腔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投身到祖国建设的滚滚浪潮中,将所学知识倾注到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坚实步伐,用青春和热血为国家书写了一个又一个辉煌。
图 学院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
图 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图 学院学生在全国“华文杯”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奖
图 在《中国大学本科教育专业排行榜》排名第六,被评为五星专业
二、学科优势突出,科学研究捷报频传
学院现有1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1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包括7个招生方向)、1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包括6个招生方向),和3个省级科研基地,2个省级高端智库、2个省级领军人才梯队、3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十五”以来始终是黑龙江省重点学科,目前处于国内知名、省内领先水平。在第三轮全国学科评估中列121所高校第17位,在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中列231所高校中的B+(前10%~20%),也是我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唯一B+。现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和青年英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优秀教师、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教育部思政课教学能手、思政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全国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等11人。“十三五”期间,学院在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上有了“零”的突破,共获得国家级项目17项(其中国家重大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46项,高水平论文120多篇,获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0项。学院积极为党委和政府咨政建言,2018年以来提交研究报告和对策建议20余篇,多篇研究报告和对策建议被省部级以上部门采纳。学院成功承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哈尔滨峰会,学院在“四报一刊”积极发声,参加十九大和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宣讲,参与中宣部理论辅助读物编写,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以多种形式提供理论和舆论支持,发挥重点马院辐射示范作用,与省内3所高校马院开展共建。
图 学院与省内高校马院开展共建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图 学院承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哈尔滨峰会
图 学院教师在“四报一刊”积极发声
图 学院教师所获科研立项
三、思政课程创新,“五维”模式引领教学
学院全面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经过多年探索实践,形成了特色鲜明、重点突出、成效显著的思政课“五维”育人模式。关注“人”,多途径密切师生交流,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向和心理诉求,确保有的放矢;把握“政”,多渠道坚定政治信仰,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研究;引领“思”,多维度彰显思想魅力,通过开展理论宣讲、搭建新媒体平台等,有力提升全媒体时代思政课在青年思想引领方面的重大影响力;创新“课”,多角度时时关注热点,通过开展“我以我课话十九大”系列活动、引入黑龙江红色历史资源、结合师范特色等,教育引导学生自觉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拓展“域”,多途径探索育人渠道,推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校内理论学习与校外社会实践有机互动,实行“六个一”实践教学法,有力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2018年12月13日,光明日报以《把“最难讲”的课上得“最精彩”》为题,全面报道了学院思政课教学工作,2019年,学院思政课经验材料提交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交流。学院于2015年在全国率先开设《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专题辅导》课;6名教师入选2018-2022年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其中2人为教指委副主任;积极承办和组织教师参加全省、全国思政课教师教学大奖赛,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大奖赛一等奖等20余项。2020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入选教育部“一省一策思政课”集体行动任务清单。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后,学院老师从“面对面”转向“键对键”,全力打造“战疫思政课”,课程精彩纷呈,被学习强国平台、中国新闻网等多家主流媒体刊载。2017年,教育部长陈宝生来院调研时指出:“你们把中央精神和本校实际紧密结合,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品牌,树立了自己的旗帜,应予充分肯定。”
图 《光明日报》报道学院思政课教学工作
图 学院教师邸春玲荣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荣誉称号
图 《学习强国》报道学院全力打造“战疫思政课”
图 黑龙江省委书记张庆伟陪同教育部长陈宝生来学院调研
四、理论宣讲有力,形成特色模式品牌
学院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博士点、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黑龙江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团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创新“知引融行”理论学习方法,突出“学讲研用”四个环节,先后成立13支马克思主义理论宣讲团,切实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日常化。宣讲团每年深入全省党政机关、高等院校、社区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200余场,受益群体70000余人次。95岁高龄的张志君教授至今坚守宣讲第一线,以自己一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守讲述《人生无驿站》的故事。学院基层宣讲情况也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学院于1984年在全国高校率先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连续38年累计组建100余支“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实践活动成为全国开展时间最长、最成规模体系、最具影响力的品牌之一,学院多次获得“全国优秀社会实践团队”等称号和“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最具影响好项目”等奖项,近年来有关先进事迹被学习强国、人民网等媒体平台宣传报道20余次。
学院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建设,不断加强党的领导,深入开展全国党建标杆院系和样板支部培育创建,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导权话语权领导权,借助“行思工作坊”和微信平台等意识形态阵地,每年累计推送新闻100余篇,阅读量近10万次,2020年在全国最具影响力微信公众号评比中,跻身前30%。学院党委书记作为学校派驻杜蒙县一心乡前进村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坚持“观念扶贫”与“产业扶贫”齐头并进,通过院村结对、校村共建等多种方式,帮助前进村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先后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驻村干部、最美驻村干部提名奖、“最美驻村书记”,并被推荐为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候选对象,成为我省扶贫攻坚战线的优秀代表,现已成长为地方县委副书记。学院助力脱贫攻坚有关事迹被人民网、中央电视台等100多个国家、省市媒体报道。
图 学院成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宣讲团
图 学院教师在全国高校千万师生同一堂课上宣讲新思想
图 学院95岁高龄老教师为党员师生讲党课
图 学院学生实践团荣获全国暑期社会实践“最具影响好项目”
站在“第二个百年目标”新征程开启的时代坐标上,学院将紧扣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用心用情用力答好祖国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培养出更多理想信念坚定、家国情怀深厚、能力本领高强、综合素质突出的青年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