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日,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有幸邀请到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主编苏晖教授举行线上讲座。主题为“外国文学研究与中国话语建构”。西语学院院长顾世民教授代表学院表示热烈的欢迎并与莅临教授进行了亲切交流。本次讲座由西语学院副院长王晓丹主持。西语学院及其他友院师生共百余人聆听本次讲座。
讲座第一部分,围绕外国文学研究中如何凸显中国立场和中国视角展开。在中国国力稳步上升,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不断增强的大背景之下,外国文学研究“中国化”日益受到学界的普遍重视。从历史层面看,外国文学研究“中国化”这一命题是百年来中国学者的不懈追求,是如《谈异录》、《管锥篇》中坚定的中国立场,也是如鲁迅先生“拿来主义”所兼具的世界眼光和鲜明的民族文化主体性。从现实层面看,我国国力显著增强,外国文学研究要求立足于中国需求,体现鲜明的中国立场,发出中国学者自己的声音,服务于国家和民族的需要,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为实现外国文学研究的中国化,苏晖教授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应在比较文学的视野中寻求外国文学研究的中国视角。第二,应坚守中国立场,对外国文学文化进行大胆的质疑和反思,避免陷入对象国文化而不自知的思维窘境,从外国文学研究应从自身民族文化出发,进行批判与反思。第三,在外国文学研究中应凸显对话性,将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和中国实际相联系。作为研究者,不仅作为个体与前者对话,还应开展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不同民族之间的对话,努力将中国背景和中国关怀作为研究外国文学作品的出发点和旨归,彰显中国学者使命感。最后,应充分发掘本民族理论和文化资源,构建中国特色的理论和话语体系。
讲座第二部分围绕外国文学学者在中国话语构建取得成果展开。中国的外国文学学者越来越致力于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尤其在文学伦理学批评、历史社会学批评、中国视角下的西方文论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批评、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叙事学和符号学研究、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全球化与世界文学理论研究、比较文学“东方话语”研究、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等方面,为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建构与话语转型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由聂珍钊等学者所构建的文学伦理学批评和话语体系为中国学术走出去和争取国际学术话语权提供了范例。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学批评出现了三种令人忧思的倾向:文学批评的“失语症”;文学批评远离文学;文学批评的道德缺位。聂珍钊自2004年起,富有创造性地提出了文学伦理学批评,认为文学在本质上是关于伦理的艺术,强调文学的教诲功能和文学批评的社会责任,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近年来,文学伦理学批评团队在国际上取得了建树的成果,在国际学界影响力不断上升,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国际学术话语权。其中苏晖教授将聂珍钊教授文学伦理学国际传播思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并对其加以论述:通过国际学术期刊传播文学伦理学批评;在国际学术组织中掌握话语权;在国际学术会议中发出主流声音;国际同行给予高度评价。最后苏晖教授就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为我们做了介绍。第一,文学伦理学对现有文学理论提出了大胆质疑和补充;第二,独创性地建构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第三,文学伦理学批评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讲座第三部分围绕外国文学研究可开拓的空间展开。第一,进一步加强经典重释,亦重视非英语文学的研究。做到避免跟风现象,寻求热点中的冷点以及冷点中的热点;运用新理论、新视角、新方法研究经典作家作品;重视非英语文学尤其是亚洲和非洲文学研究。第二,进一步加强本土理论和话语体系的建构与创新。第三,进一步加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跨学科研究。第四,进一步争取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的国际学术话语权。
讲座最后我院白玉老师、高文婧老师、曾凡奇同学就在实现外国文学和中国现实沟通过程中的基本原则、硕士研究生如何更好地体现中国立场、以及当代法国经典文论伦理学维度的研究可行性进行提问。苏晖老师对于各问题价值给予高度评价肯定,并一一进行悉心解答,会议气氛十分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