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在“三全育人”过程中,科研育人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科研是教育教学的重要载体和必要环节,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参与专业实践的有效途径。
我校近年在教学科研过程中,积极建立科研育人机制,开展学生参与科学实践的活动,提供学生自主研究创新的平台,尤其在本科生科研育人方面做出了创新性的尝试。
获奖新闻
近期科研育人栏目将陆续为大家讲述我校各院系获奖团队的参赛历程,了解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科研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最先走进地理科学学院的机器人世界,感受地理科学学院3S技术与人工智能创新实验室的“器”质非凡。
我校地理科学学院3S技术与人工智能创新实验室成立于2010年,主要研究方向为机器人及人工智能的开发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学科的发展,地理学的研究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描述式过程,而是集地理信息、遥感技术、空间定位与分析、传感器监测、人工智能与时空大数据等新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以传感器、定位、导航及图像智能分析为基础的多场景智能机器人应用是实现地理学科研育人的一个有效载体,因此地理科学学院3S技术与人工智能创新实验室多年来积极引导学生追随科技前沿、不断集成新的科学成果和技术方法、拓展并深挖行业技术应用。
自2010年开始团队多次在全国大赛获奖并多次参加大型展演,2018年10月首届中国“AI+”创新创业大赛暨第二十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仿人机器人类舞蹈赛荣获单人舞项目一等奖、仿人机器人类对抗赛自由搏击项目三等奖等多项荣誉;2019年5月14日首届国际青年人工智能大赛获机器人舞蹈一等奖、创新项目二等奖等多项荣誉;2020年第二十二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获得机器人多人舞蹈比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文化智能创意比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
在2021年第二十三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获得了仿人型机器人障碍赛一等奖1项,仿人型机器人点球、单人舞、对抗赛、无人驾驶智能车竞速赛二等奖4项的好成绩。参赛获奖消息更被新华网,光明网等多家媒体报道转载,备受关注。
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始于1999年,是一项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影响广泛的全国性机器人竞赛,目前已被列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202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科竞赛排行榜》。
数月备战,回忆良多
风雨兼程化作春风细雨,润泽每一个怀揣梦想的人。他们用奋斗擦亮人生,让梦想照进现实。
事非经过不知难,同学们积极参加,辛苦备赛。在备赛过程中遇到许多困难,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设备上会出现很多不可控的问题。来自2019级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韩子琳在分享备赛过程时回忆道:“有时我们好不容易把代码调试好了,机器人展现得非常完美,结果第二天展示的时候也会出现摔倒、卡顿等问题,这可能是因为内部零件位置出现了错动或者其他原因,这时候我们会互相鼓励,放平心态,重新调整代码,设计动作,经过反反复复无数次的练习后可能才会有比较满意的结果。”
疫情影响下,我校队伍不能前往重庆参加线下比赛,只能线上参赛。线上比赛带来的最大难题就是必须按照大赛组委会的要求,按照比赛标准来搭建相应赛项的场地。但实验室的场地实际上并不够用,团队只能前往行知楼搭建赛道。时至今日,回想起准备过程,都会想到分外艰难这个词,同学们要自己去买美工板,一点一点拼好粘好;赛道规格更要按照比赛规定的尺寸调节宽窄,包括拐弯的角度等都需要自行调试,并且场地需要进行多角度的拍摄,录制完整的过程。参赛同学们额外付出了很多时间精力来准备这件事,时间变得更为紧张,但好在最终搭建出了符合比赛标准的场地,方寸毫厘间,凝聚着团队的心血与付出。
心之所向,则素履以往。此次竞赛亦是对同学们的一场历练。
学高为师,护航学生成长
“以教带研、以研促教。科研研理、教育育人。”这是团队每一位指导老师的初衷;“种得桃李满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是对三位指导老师最好的形容。比赛获得各项荣誉离不开每位老师的付出,当我们问到比赛过程中和这两位老师相处,最深的体会时,齐少群老师肃然起敬般说道。
指导教师简介
万鲁河
简介:
万鲁河,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开发与集成、空间数据挖掘、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等领域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主持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任务课题1项,省部级项目5项,横向项目100多项。获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得省级科技二、三等奖各1项,出版著作4部。中国地理学会理事,中国遥感应用协会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黑龙江省地理学会副理事长, 黑龙江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机器人文化艺术专委会副主任。
万鲁河老师是实验室的灵魂支柱,支持和鼓励着每位老师和每位同学,并针对比赛给予建设性的意见。在齐少群老师眼里,万老师是一位有韧性,有坚定毅力的先生。在各项科研工作中万老师都敢于去尝试挑战,不断钻研进取并都取得成绩。在每次比赛的过程中,总是能够在精神上感染整个团队,动员团队成员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情绪,让大家斗志昂扬的去准备每一场比赛。敢于挑战,奋勇争先,勇攀高峰。
张冬友
简介:
张冬有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地理科学学院院长,兼任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精准农林业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教育与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3S技术与林业生态、GIS开发方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黑龙江省科技攻关项目、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教育厅科技项目等科研项目6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作为主要完成人,获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指导大学生获全国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开发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两次获全国大学生GIS软件开发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张冬有老师有着极强的创新实践教育意识,在科研过程中与学生朝夕相处,深入交流,跟学生的相处更像是和自己的朋友一般,以开拓创新的科研精神,亦师亦友关切着学生的成长。关于科研育人,张冬有老师曾说道:“哈尔滨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首先强化创新实践教育意识,加强教师立德树人观念;其次,建立了以大学生创新实践为主要方式的科研能力培养机制,组建专用实验室提供场地、设备、资金和专任教师,在为学生参加科研创新实践提供保障。”
齐少群
简介:
齐少群,男,博士,副教授,哈尔滨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地理信息科学系教师,地理信息系统教研室主任,哈尔滨市生态环境专家组成员,主要从事3S技术应用与开发工作,长期开展地理信息与人工智能、环境地理信息领域研究与应用。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参加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级项目2项,发表论文10余篇,获得国家专利及软件著作权10项,编写地方标准2项,获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长期从事大学生创新实践教学工作,指导学生获得国家级、省级竞赛一等奖、二等奖数十项。
说到自己,齐老师笑了笑说道:“我自己对待比赛也十分认真严谨,备赛时会阶段性验收学生准备的成果,确认进度,赛前会向学生反复确认流程及赛前准备工作,赛后也会给予鼓励或安慰。”
当我们问道关于科研育人的含义时,齐老师提到。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首先要多看多听多知道,拓宽眼界,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3S技术与人工智能创新实验室就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另外就是尽量多探究一些科技热点,让学生们去了解去开阔眼界。挺立潮头,方知浪高风急;登高远望,才见云阔天高。出去参加比赛就是拓展学生的视野的有效途径,通过这个才能了解的更多。
其次要充分激发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拓宽学生眼界方面老师实际上是责任重大的,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能力条件都是有限的。要多方面多角度地去授课,利用现有的条件,去告诉同学们,在科技发展的洪流中不只是当一个看客,也可以做出一点事情来。可以先从做一个小车开始,在小范围内模拟导航,逐渐向视觉提取、智能控制方面迈进,只要多尝试探索,一定会取得进步。
在采访过程中,每位采访记者更是备受感动,老师们的责任感、无私精神、团队精神与奉献精神让每个人深有感触。他们相互融合相互取长补短,他们没有周末没有寒暑假,一头扎进实验室和学生中,和学生一样不眠不休的准备比赛。谈付出,他们从不抱怨,从不退缩;谈回报,他们只字不提,仍是埋头耕耘;谈功德,他们只求学生能够成才,不求名声。
三位老师身上体现的更多的不止是科研育人的教学标准,而是老中青三代教师携手推进学生成长的传承精神。这样的传承,更是为地理科学学院科研育人的道路上保驾护航,更是让地理科学学院“地在脚下,理想如花”的院训璀璨夺目。相信在这样的传承下,地理科学学院的科研道路上一定能再创辉煌!
踔厉奋进,笃行不怠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在各位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各位同学也从未懈怠。参赛学生从3月份开始准备布置场地、调试代码和装饰机器人等一系列事情。最令团队成员,来自2019级地理科学专业的王雪倩难忘的是野外实习后回到学校,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团队成员一起在实验室通宵为比赛做准备,经过一个上午的紧张调试,可用参赛的程序已经基本完成。她说:“这段日子对我来说是闪着光的。”比赛是四五个人分组进行,线上直播比赛时,中间换场,时间紧迫,布置场景、摄影等许多准备工作非常繁重。来自2019级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王嘉瑞回忆道:“比赛获奖的时候非常开心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也会有一些遗憾。但是我相信,对于我们实验室的每一位成员来说,在实验室的每一天都是难忘的,这里见证了我的成长。”
虽有重重困难,但大家一直保持着严谨认真的态度,齐心协力,积极备战,为应对在线网络竞赛做足了准备。
第二十三届参赛学生简介
王雪倩
简介:
王雪倩,2019级地理科学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学生,3S技术及人工智能实验室成员,第二十二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多人舞比赛国家一等奖,第二十三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无人驾驶竞速赛国家二等奖,仿人机器人点球比赛全国二等奖
韩子琳
简介:
韩子琳,2019级地理科学学院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生,3S技术及人工智能实验室成员,曾任地理科学学院创新创业协会副会长。第二十二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文创类比赛国家三等奖,第二十三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障碍跑一等奖,仿人机器人单人舞三等奖,第十届全国大学生GIS应用技能大赛二等奖
王嘉瑞
简介:
王嘉瑞,2019级地理科学学院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生,3S技术与人工智能实验室成员, 曾任地理科学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主席,荣获第二十三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仿人机器人多人舞比赛省级三等奖、仿人机器人多人舞比赛全国三等奖,仿人机器人全能对抗赛全国二等奖
行笃则知明
比赛已经结束,但地理科学学院在科研育人、实践育人道路上前行的脚步从未停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地理科学学院始终将科研育人贯彻于学生培养中。来自地理科学学院2020级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研究生安旭介绍到,在万鲁河老师的指导下,团队正在协力研究物流机器人,以方便每一位同学、解决取快递“最后一公里”问题。他们以疫情期间减少人员接触聚集为出发点展开研究,现已投入测试,真正做到了科技与生活相结合。而在未来,这款机器人的应用前景则是分外广阔。机器人本身所搭载的各种传感器和线控底盘,以及完善的导航和控制系统让它的功能不止局限于物流配送方向,在未来技术更加成熟后可以向校园智能环卫和无人巡检发展,既降低了人力成本,又为创造美丽安全校园作出了贡献。
在安旭同学看来“科研育人的含义就是通过科研或者科研过程中来育人,让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和开展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思想品德,掌握科研方法,养成科学思维,培育创新能力。”而与实践相结合的科研育人方式,更是地理科学学院始终践行的培养理念。
2020级地理科学学院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生安旭和他们研制的物流机器人
实践教学与科研育人相结合,无疑能将学生培养和生活实际相贴合,让学生懂得学有何用,学该如何用,应用促进实践教学的发展,推动学生实践成果的产出。地理科学学院坚持以学校“三全育人”为指导,联系实际,以实践促学,突破教学中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的局限,创新育人模式,以最新科研成果培育创新人才,在读书的同时深入到工程实践应用中,去接触真问题、解决大问题。不唯书,只为实,地理科学学院用实际行动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为社会培养一个个“科研好手”。
多年来,地理科学学院全面深化教学科研理念改革,切实加强三全育人理念,围绕落实科研育人根本任务,聚焦大学生科研思维的培养和创新实践能力的锻炼,以竞赛为驱动,探索本专业的理论学习和跨学科知识的融合,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而在未来,地理科学学院更将带着这份初心,率领学生奔赴一个又一个赛场,创造属于师大,属于地理科学学院的科研之书,相信在未来地理科学学院一定能呈现出一幅又一幅绚丽的科研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