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广才教授
2015年05月15日   《哈尔滨师大报》

张广才,1964年生,教授 硕士生导师。现任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研部(系)主任。黑龙江省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研究会副会长;黑龙江省政协“理论与实践研究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延安精神学会、黑龙江省党史学会、黑龙江省统一战线史学会理事。多次荣获省级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主持国家省部及厅局级项目十余项,代表性论文31篇。

在一个天气阴沉的午后,张教授微笑着接待了我们,他身上所透露的文化气息和时光所熏陶出来的儒雅之气驱散了天气带给我们的沉闷感。一番交谈过后,我们更感受到这位文化学人身上所折射的思想光辉和人格魅力。

废弃报纸书写求知梦想

谈及从事近代史和思政教育的初衷,张老师的一句“喜欢”解释了他数十载坚持奋斗与钻研的缘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毕业于齐齐哈尔师范院校的张老师并不满足他的求学生涯仅止于此。怀着对知识的渴求和对历史研究的浓厚兴趣,他考取东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研究生毕业后,来到哈尔滨师范大学开始了他的教学与研究生涯。

青年时期的张教授因为学校的教学条件限制,不能接触到丰富的图书资源。为了满足对知识的渴求,家境贫寒的他始终坚持在废弃报纸的空白处摘抄图书内容。一笔一笔的摘录浸满了张老师对历史研究的热爱和对知识的尊重。就这样,他的“报纸书”成为了他求学时光里最为记忆尤深的一段经历。一路走来,张教授用他的成就告诉我们:起点的高低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学习的过程和对自身能力的培养与要求。读史使人明志,书籍的阅读不仅增长人生的内涵和底蕴,还可以扩展知识与思想层面。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电子书越来越流行,鲜有人愿意去读纸质的书籍。张教授强调我们需要给自己一段悠闲的时光,静下心来,闻着纸张散发的泼墨香气,在安静的阅读中体会深意。在阅读过程中,还要及时记录下自己的读书感悟,不断进行思考和修正。在阅读方法上,张教授主张将精读与泛读结合。指明书的选择和阅读需要注重实际,了解哪些部分需要重点读,哪些部分需要反复读,从而在合理的阅读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思想水平。

知识填鸭不如授人以渔

在张教授的课堂上,他十分重视学生的“抬头率”,强调要用形象具体的事例进行课堂引入,进而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课堂上气氛活跃,妙语连珠的讲解和幽默睿智的言辞总是让同学们在课后心情舒畅又收获颇丰。

对于很多同学对近代史和思政课难以提起兴趣的普遍现象,张教授也有着自己的理解。首先,就学生自身而言,学生本身对大学的思政教育并没有十分重视。其次,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必须采用合理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其教给学生们丰富的知识理论不如传授具体使用的学习方法。我们身为人师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老师给你一把铁锹,你得自己学会去找水。只有自己找到水源才不会渴死。”简单朴实的话语揭示了教学智慧的精髓。现在我校的思政课也正在尝试“分层教学”,即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水平进行不同教学内容的学习和考核。相信张老师的课堂会让更多的学子有所受益。

学问源于书本更源于生活

除了从事历史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张教授对于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也颇有研究。“搞历史最忌讳的是别人说什么,你就说什么。发现和感悟不是在书本上读出来的,要多下去走走。”,张教授这样说着,也用他的足迹证明了这句话。从黑龙江到内蒙古,几乎每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都留下了张教授考察的身影。为了搜集到最真实的资料,张教授常常到最基层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亲身去体验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

在这个过程中,实地考察的经历也不乏艰险,有几次甚至遭遇黑熊出没的威胁。平静的叙述,坚定的眼神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张教授为研究而大胆求索的决心以及作为一名学者对文化的坚守和探寻。谈及很多地方的少数民族文化逐渐被汉化而消失殆尽,张教授的脸上不无惋惜遗憾。他真诚地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和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少数民族文化,从而为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不流失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做人如做学问,张教授用他的研究成果和宝贵经验告诉我们学习和阅读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张教授用他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学问源于书本,更源于生活。

已是首条
下一条:崔英锦教授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