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与历史学院退休教师陈守普在学院八大历史名师事迹报告会上的发言
2012年10月15日   社会与历史学院

我是以八位老先生弟子、学生身份来追忆记忆中的先生们的音容笑貌、课堂教学、日常生活等琐事,这些事情至今仍铭刻在我的记忆中。

哈师大前身是哈师院,师院历史系于1958年建系,我是第一届本科生,1962年毕业,至今整50年,毕业后留系工作,现已退休14年。

在学习期间聆听了八位老先生的全部课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半个世纪已过去,许多事情已淡忘,但先生们的谆谆教诲还能记忆一二,在这简单回忆,作为对驾鹤西去的先生们的缅怀。

老先生们的业绩都是可圈可点的,但因时间所限,不一一介绍,仅能略谈八位老先生的共同之处,我个人认为他们有四个方面的共同点:

第一, 具有儒雅的文人气质,温文尔雅,谦和礼让和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

在我的记忆中,老先生们的家都住得很小,但进入他们的书房立即呈现出一种文化气氛。比如走进周齐、游寿、苏渊雷等老先生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满屋的线装书籍,墙上挂着名人字画,案头摆放着古色古香的文房四宝,宣纸放在案头,随手可取,这种书香氛围即刻沁人肺腑。

老先生抬首投足都流露出那样的斯文,像曹汉奇先生,经常戴着高度近视镜,有些驼背,走路缓慢,迈着方步,语速也很慢,透着知识分子那种文质彬彬的气质。

张聿飞老先生,引用了古人的一句名言,书写了:“铁肩担道义,腊手著文章”的条幅,抒发了一个文人应有的胸怀和气概。

周齐老师在解放战争初期,毅然从祖国的大西南来到了刚刚解放、百废待兴的哈尔滨,抱着一颗为新中国服务的红心,投身到教育事业中。

戚佑烈先生青年时远赴瑞士、法国留学,二战爆发后,放弃了西方优越的生活,告别法国妻女,毅然回国投入教育救国中。

游寿先生是中国知名度较高的“金文、甲骨文、考古”方面学者,终生喜爱蒐集文物。文革中,造反派抄了她的家,她当时尽管被污称“反动学术权威”、“八大怪”,但她能严肃、义正词严地对抄家者说:“文物从我手里丢失是小事,但流失国外是大事”。可见,她是一位十分爱国的收藏家,她对保护历史文物的理念是何等惊人,对祖国一片赤心。

第二个共同点:

国学底蕴深厚,中华传统文化功底很深。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老先生们大多生于辛亥革命前后,孩提时代大都读过私塾,中学、大学也都以国学,中华文化教育为主,所以他们古汉语、文言文、书法基础很深,写诗作赋能力是我们当代人所不及的。

苏渊雷先生是浙江人,精干、儒雅,主讲“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课,在讲到古典文学、诗词等经典作品时,感情十分充沛、投入。特别在讲古典诗词时,为能让学生们体会诗词的精美,给学生们示范表演古人是如何“吟诗”的,在吟颂到高潮时,“微闭双目,轻微晃头”,面部表情丰富,好像自己全部融入诗情画意之中。

孙昌荫先生也是讲“文选”课的,他的国学底蕴也很深厚,运用“说文解字”这门学问,从祖先“造字”到汉字的含义,来讲授历史文选,非常透彻,学生记忆的也很深刻,增加了学生们学习古汉语的兴趣。

曹汉奇、周齐老先生,是讲先秦史和隋唐史的,他们都习惯夹着一叠线装书上课堂,时不时翻书引述一些史料并翻译成现代汉语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他们的这些讲授方法,使我们深深地理解了国学基础的重要性:没有较好的国学基础后人很难继承中华传统的古老文化,更不用说做好教学工作。

第三个共同点:

具有严谨的治学理念,教学科研工作一丝不苟。

周齐老先生除课堂讲课条理清晰,运用史料或理论都很到位外,更难能可贵的是,课后晚自习时能深入学生自习中,给学生辅导。为了辅导学生,有家不回,住在教工单身宿舍,方便随时给学生辅导——在今天恐怕教师们也不一定都能做到。

戚佑烈先生,在世界古代史,教学科研方面都很出色,在国内有一定的影响度。他在教学中,能把同一时期的中外史对比、融合,穿插来讲授。如讲到古巴比伦文化就把同一时代的中国文化融合对比,以达到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告诉学生们世界历史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一个整体,也就是历史发展是多元化,但它又是一个整体化,共同前进的历史。

游寿先生是周总理在文革期间关心过、过问过的全国“金文、甲骨文”方面专家之一。她在讲授“考古学概论”时因普通话讲得不太好,在课堂上经常把要点用粉笔写在黑板上,满身都是粉笔沫,下课后同学们用手绢为她拍打粉笔沫,她很幽默地说:“老师就是吃笔沫的”——彰显了一个学者教学风范和她的事业心。她的后半生大部分时间参与了省考古队的工作,请她考查、鉴定出土文物。她任劳任怨的脚步踏遍了龙江大地,北到大兴安岭,松花江流域,东到牡丹江,近到哈市郊区皇山、阿城,她对黑龙江最大的贡献是发现了“北魏”时期“祝文”文化。

孙占文先生是黑龙江地方史专家,他深入研究了黑龙江历史沿革、发展。教学语言风趣、幽默,为龙江史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文革前,“哈尔滨日报”每周一刊叫“杂话哈尔滨”,他在上面发表了很多有关哈尔滨的兴起、发展的轶文趣事文章,如在制酒业方面,写了“田家烧锅”,“香坊的由来”、“双合盛火磨”、“松花江航运”、“地名考”、“东正教堂考”等方面文章,这对哈尔滨早期的兴起、经济、文化的研究,起到了很大作用,乃至于对今天的旅游业也有很大的作用。

第四个共同点:

精湛的书法艺术,闻名遐迩。

游、周、苏等先生非常精深的书法艺术,深受国内外的欢迎。鲜明和独具风采的艺术创作,丰富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宝库。

校长几次出国到日本、美国都把先生们的墨宝作为礼品赠送对方,对方如获珍宝收藏于展馆内。

苏渊雷先生退休后,回上海又重新被华东师大聘用,去世前任上海佛教协会副主席,曾出席新加坡新建庙宇的开光仪式。在海南三亚有一个著名的“南山寺”,有一面墙上集中了全国佛教、历史、文学、艺术领域的著名学者的题词,其中有苏老的题词,他那奔放、狂草的书法,引来游人纷纷驻足欣赏品味。

通过对老先生们的简单回忆,我个人觉得,我们后人主要是学习和继承他们“终生的”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从不放弃的严谨的治学理念,那种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精神。

再一点,就是学习他们高尚的人品,无论在顺境、逆境中认认真真、清清白白、无怨无悔,谦逊、谨慎、低调做人的一生。

我的汇报完了,谢谢大家!

上一条:社会与历史学院退休教师孙凤云在学院八大历史名师事迹报告会上的发言
下一条:社会与历史学院副院长姜建中在学院八大历史名师事迹报告会上的发言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