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师大教学名师——吕树臣教授
2009年12月30日   教务处

个人简历

吕树臣,男,汉族,1963年12月出生。1986年7月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88年12月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获理学硕士学位。2002年7月毕业于中科院研究生院,获理学博士学位。1988年12月来哈尔滨师范大学工作,1998年破格晋升教授。国家第六批硕士研究生导师。1999年起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7年获全省模范教师荣誉称号。现任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物理学会主办的《大学物理》教育专刊编委、黑龙江省高师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长期从事本科生的《热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统计物理(II)》、《专业英语》(物理类)以及研究生的《高等量子力学》、《高等统计物理》、《量子统计物理》、《专业英语》(物理类)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1994年获得黑龙江省优秀教学工作者称号,编写的教材《专业英语》(物理专业用) 于 2004 年2月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长期从事介观体系研究工作,发表相关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出版专著1部。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教育厅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省高校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4项。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重点项目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

名师心得

高师教育的产品应是具有科学人文精神的人才。

学校是文化的摇篮,更是弘扬人类文明的沃土。而长期以来以教师占主导地位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更多地注重于知识的传授,解题技能的训练,只见分数不见“人”,见人不见“神”,却常常忽视学生的愿望、情感、志趣等非专业性素质的培养,长此漠视学生心灵的需求,往往会导致学生情感淡漠,事事漠不关心,甚至产生消极情绪,更有甚者导致道德沦丧,走向犯罪,给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在面向未来与国际接轨的现代高师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是社会和谐发展的迫切需要。身为师者,必须牢牢树立起“先成人,后成才”的教育理念,懂得在良好的人文文化基础上,才可能建立起科学人文精神,而具有人文精神的科学文化才能成为人类共同受益的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之源。

教育不是孤立的,教育观念更是受社会思想观念的影响,所以作为师范学人应首修人文之课,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感悟社会思想观念中的真善美,形成自觉意识,自觉抵制和摒弃假丑恶思想观念。身为师范教师理应时时记得“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之训导。明确专业知识必须是人掌握的专业知识,因此教学实践中,自觉传承传统文化中活的人文思想精髓,用自身的行为熏陶和濡染学生,诠释科学人文精神。始终坚持传授专业知识与人文教育并重,在注重学生个性品质、好奇心、求知欲的培养的同时,注意对学生创造性、同情心、人生观等非专业性素质的多方面培养,让学生们自然领悟某一具体学科对于自己成为一个全面协调发展的人所具有的积极意义,从而使学生由被动的接纳知识者转变为主动积极地要求学习者,懂得科学文化是实现美好人生,推动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石。牢牢把握专业知识是人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掌握在人的手中。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是既具有科学知识又具有人文精神——科学人文精神的人才,只有,也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今后我们仍将为培养出具有科学文化精神的合格人才而不懈努力!

名师寄语

教学需要不断地注入新的有用的信息,又要及时地排除无用的信息,这样才能健康可持续地发展。动力源于良好的素质和渴望变更的快慢,教学如此,学习也如此。

名师名言

在高度人文的前提下,树立明确的目标、配以积极的心态并见诸于行动是成就社会有用人才的法宝。

上一条:郭旭茂教授
下一条:哈师大教学名师——温恒福教授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