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武德教育的武师——访体育科学学院郭旭茂教授
(学生记者 梁旭/文)郭旭茂教授,1958年生,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武术八段。1982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体育系,现任我校体育科学学院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系主任,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国武术协会委员,国家级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技能培训师和考评员。在国家级、省级武术竞赛中,多次担任总裁判长、仲裁委员会主任、竞赛监督委员会主任等工作,并在黑龙江省电视台担任《快活武林》栏目顾问。先后撰写三部武术专著,发表近二十篇学术论文,完成省部级课题一项,参与省部级、厅局级课题三项。曾先后两次获校教学优质一等奖,九次获校教学优质二等奖,一次校青年教师成果奖,一次教书育人先进个人。
八岁习武,十七岁成为下乡知青,二十岁考入哈尔滨师范大学,成为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大学生。留校任教三十三年,角色不断转变,始终不变的是他对武术的热爱。他就是我校体育科学学院的郭旭茂教授。他总是不经意间以随和、平易之感,让人感悟“文武之道”,诠释武术真谛。
郭旭茂老师与武术接触是从8岁开始,儿时的乐趣竟成为了一生的事业。从下乡知青到武术教育教师,郭老师在最艰难时仍坚守学习的信念。从教以来,郭老师一直注重学习,不断地吸收新知识新技术,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他说,武术讲究形神合一、神形兼备,因人而异,先从“形”练到“神”,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用“神”来支配“形”,做到随心所欲,这才是武术的最高境界。正如郭老师所说,武术不是斗狠,武术的练习并不是耍花样,作为武术专业的学生,要做到理论学习、技术方法和技术能力都达到一定的水平,同时还要注意心理素质的训练。谈到武术的转变,郭老师说,历史上有武举制,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制度,新中国成立以后,把武术设立为体育当中的一个项目。现在的大学武术体育让学生们接触了系统的武术专业理论。郭老师强调,武术是一种技能,作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在全民健身计划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大学体育课程中也是一门热门课程。
在当下新型教育形势下,郭老师特别讲究一种武术精神,他把这种精神作为培养学生的根本。郭老师提到毛主席的《体育之研究》里的一句话——“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他认为身体是精神的载体,通过武术这种行为训练的同时,也在培养学生的素质和道德。他说:“我们现在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教育是‘学而优则德为上’,武术教育首先要进行武德教育。”在郭老师这里,武术教学与做人、与文化修养是水乳交融的。我们不仅体会到一位武师的风范,更见识到他对现代武术教育的独特见解。郭老师一直享受着与学生交流的乐趣,他提倡老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现代社会当中的“师徒关系”,拉近师生距离,使学生明确在大学期间的目标。
郭老师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在十三年的部主任工作中,承担了体育科学学院的各个年级、多种课程的教学工作,积极大胆地进行创新与改革,使武术部教学、训练、科研工作不断发展壮大和完善,在全省一直保持领先的位置。自黑龙江省增设全省大学生武术比赛以来,郭老师一直担任历年全省大运会武术比赛、年度武术比赛的总裁判长。他很注重学生的实践,所教授的学生在历年的大学生武术比赛中,获得了乙组几乎全部的金、银、铜牌。2007年由郭老师编导的武术表演节目《武之魂》参加了世界大冬会吉祥物揭晓晚会,受到一致好评。郭老师还安排我校优秀的武术专业学生多次参加《快活武林》节目录制,通过媒体广泛提高了我校武术专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谈到现代武术的展望,郭老师说:“从大武术观和武术学的这个角度,实际上未来的武术,就是要在保持传统的理念和传统的技能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另外,郭老师同时有一个设想:在现阶段,把武术传统文化和技能整合起来,面向社会进行推广,实现全民武术健身,使每个人具有一种精气神!
如今,郭老师最想听到的不是他曾经培养了多少冠军,也不是他为武术的发展做出过什么贡献,而是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武术带来的快乐,这里蕴含的也正是数代武者的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