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矛盾中求统一——访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白夜昕教授
(学生记者 王秋悦 余亚兰/文)白夜昕教授,1973年2月生,哲学博士。现任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与社会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苏俄专业委员会主任。发表论文近三十篇,在《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均有反馈。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黑龙江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黑龙江省青年学术骨干支持计划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办“十一五”重点课题各1项,所主持各类课题共获经费资助50余万元。科研成果获省社科一等奖2项、三等奖各1项,获省高校文科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获黑龙江省教学新秀奖、黑龙江省优秀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各1项。出版专著《苏联技术哲学研究纲领探究》,该书是国内第一部也是目前唯一一部专门研究前苏联技术哲学的学术专著。
有这样一位老师,每学期执教于若干个不同知识体系的学院之间;有这样一位老师,她的课程核心百年不变,却又历久弥新;有这样一位老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面面俱到,家庭、事业,处处周全。她就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白夜昕老师。
全面的知识为前途助力
白夜昕老师本科就读于哈师大物理专业。出于对哈师大科学技术哲学带头人孙慕天老师的敬仰,她决定选择苏俄技术哲学作为自己的硕士研究方向。苏俄技术哲学,这门学科因其独特的领域特点,对治学者有着较高的专业要求:具有一定的俄语基础和自然科学、哲学方面的知识。也因此,它的研究者并不多,而白老师在求学期间宽阔的知识面,恰恰为她提供了有利条件。一段时间的努力以后,她成功考取了师大研究生,开始研究苏俄科学哲学。这一转型,一下子,就为白老师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毕业以后,白夜昕老师埋头钻研于自己的研究,一个课题又一个课题,不断攻克的路上心无旁骛,成果接二连三。现在看来,一部分发表在重要期刊上的论文和颇有贡献的科研成果,竟都是源于那时候的坚持。2003年白老师顺利考取东北大学攻读哲学博士,更深入了自己的研究领域,出版了《苏联技术哲学研究纲领探究》,这本书在苏俄技术哲学研究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到现在,白老师已先后发表论文近三十篇,所发论文在《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均有反馈。
因材施教 变通授课
拥有良好的知识积淀,回到母校授课的白夜昕老师,更是如鱼得水,以渊博深厚的知识储备和灵活变通的授课方法,赢得了同学们的喜爱。
白夜昕老师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作,教学任务十分繁重,不仅指导研究生,每学期还负责教授本科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普学与知识传播》课,教授硕士研究生的《自然科学史》和《自然辩证法》课。在几个不同学院之间奔波,每个星期都要面对几百张不同面孔、不同性格的学生。怎样吸引他们?怎样让自己教授的马克思主义课程为他们所用,白夜昕老师总结了一套自己的方法。
本科教学注重学生对该门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和马克思主义这一正确意识形态的教育与巩固。鉴于有些同学对公共课重要性的忽视和兴趣的缺失,白老师往往会联系一些新鲜有趣的小故事和真实事例为学生授课。在她教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过程中,学生们更是得益于这种授课方法。这门课程理论性很强,很难引起同学的兴致,于是在与各系学生的接触过程中,白老师努力注重教学的灵活性,与同学做好互动,从生活中的典型事件取材,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通俗化,使看似艰深难懂的哲学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同学们的面前。很多学生感觉这门课程很贴近生活,能应用到实践中去,自然也就对这门课程产生了兴趣。
研究生是不同的群体,他们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也有了学习和理解深刻概念的耐心与能力,这时候白老师做的,往往就是启发与引导了。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者,需要有严密的思想知识体系。对于自己的研究生,白老师强调思维的严谨性,而这样的严谨,需要靠自己多读书,尤其是相关领域的专家著作,“以史为鉴”。在此基础上,关注事物的动态变化,从而让自己的理论体系具有时代感,朝着高精尖的方向发展。
为了更好地引导研究生们的研究思考,白老师常常会提出一个话题让大家讨论,有时候这些话题或许没有什么标准答案,但这个过程,却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力。在一次次这样的锻炼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以寻求自己思想中的闪光点。
有师如此,这的确是学生们的一大幸事。鉴于白夜昕老师在科研和教学等方面的成绩,白老师获得哈尔滨师范大学首届“青年五四奖章”。
生活处处有哲学
白老师现担任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除了自己常规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外,还负责学院科研和研究生专业方面的工作,百忙之中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休息时间。
生活中,白老师是年迈母亲的女儿,是一个五年级小男孩的母亲,到处都需要她。虽然忙碌,白老师在孩子的教育上从不忽视,“现在正是孩子成长的时候,做一个好妈妈很重要。”“人性本善,但也存在灰色地带,要帮助孩子从小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老师不仅把马哲的思想应用在课堂上,在家教方面,也同样很注重这一历久弥新的理论。
总结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老师做了这样的描述:“哲学就是一面镜子,在生活中处处都有体现。而普遍存在的矛盾,正如我面对工作和家庭的矛盾一样,于其中找到平衡点,才能成就属于自己的完美人生。”
从白老师谦和宁静的气质中,我们相信,这份统一,一定会贯穿始终,给她的家人,她的学生,她自己,带来自始至终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