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思念,如雷作响
2017年06月24日   《哈尔滨师大报》

不知大家是不是都有这样的感觉,生于斯,长于斯,自小读诗,幼时习字。却遗憾没有谢道韫一般家庭,没有谢太傅聚集儿女讲论文意,写不出“未若柳絮因风起,撒盐空中差可拟。”在平淡的生活里,只将诗词雅句视作象牙塔中的专利。通讯便利,时空已不是阻碍,想念时一个电话,一段视屏,事事便利,我们渐渐将书信忘记。

可我们也羡慕,也倾心,也想生活里有这样一段光景:窗外银装素裹,冬雪缠绵,暖屋里我拉开抽屉,里面码放整齐的是一个个信封,一沓沓记忆。启信封便如启生命,展纸页便是展情意。松火轻爆,烤肉流香,时间缓缓,盘膝静坐,轻轻念出信中字,好像一生长短无妨,只要我什么也没忘记。

在全球化大潮之中,一国立足于世,有赖于强大的综合国力。其中,文化软实力愈发重要,文化传承与传播已成国人之重任,各大媒体均为此出力,以各式文化栏目,为国为家,传情达意。以《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为代表的文化栏目,让我们深刻感知,生活在文化从不间断,五千年来源远流长的中国,该有怎样的自豪感。

《中国诗词大会》开播以来,两个人备受网友关注,一位是张口而出“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十六岁女高中生武亦姝,另一位便是信口诵诗、语出成章的央视主持人董卿。二人气质落落,从容大方,久看发觉二人举手投足:言语吹花开,一笑动春风。而这档节目播出的意义绝不是为我们平添两个偶像,它的各环节设置皆有深意。比如网友调侃,图片线索题设置的意义:看到美丽的景色我可以随口说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只能一遍一遍地大叫“太好看了!”眼中见美景,心中暗念词。云霞腾涌、飞鸟穿行之景融进我胸中的画意诗情,方使人更感其美。如蒙曼老师所说:“很多东西,百姓日用而不知,这些诗句已化用到生活里。”我们的生活,当有“诗和远方”。

诗词山水间,书信眉眼里。见字如见面,与君再相识。享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涤荡,不禁慨叹“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百年之后,尘归尘,土归土,人这一生来去如风,总想留下些什么来证明:也曾知交,也曾爱过。木心诗里写着:“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知识碎片化、快餐化的现在,文化零落、信息繁多、言语浅薄,什么都是一眼而过,不知何处寻求木心诗中安宁与缓慢的你,是否看过《见字如面》了呢?一个个明星走上台来,手中一张纸,心中一团火。他们念着萧红的家书、鲁迅的文字、曹禺的去信,那些我们不曾眼见的怨怼与相知、追求与深情、痴狂与懊悔,都一一重现了。我们穿过时间的隔绝,走进那打动人心的故事,听着读信,如我坐在那里,听当事人笑着述说他们的情意。

如果说《见字如面》是一种见证,那么《朗读者》便是一种经历。斯琴高娃朗读贾平凹写的《写给母亲》给我印象最深,读时她不是那个我们熟知的演员,她只是一位母亲的女儿,是个想念阴阳两隔的至亲而潸然泪下的孩子。放下书来久久不能看向镜头,眼泪如断线的串珠,滴答个不停,心中大恸,情难自已。朗读者读他人的故事,也读自己的故事,读父母,也读孩子。他们中有的人带着家乡的口音,有的人因失聪而口齿不清,还有的只读了三两句便泣不成声。但他们不为赏心悦目而读,只为感同身受而读。言语中忘记了身份,不论曾摸爬滚打还是叱咤风云,都得经历“爱”这一字,爱骨肉至亲、爱冷暖人情、爱梦想雄心、爱平淡生命。这一声声朗读,平实却有力,字字句句,是否读出了你的故事,你的生命?

书海茫茫,文段千章,何日阅尽,万古情长。节目中呈阅的文字、信件经过文学家、出版人、专家、学者的精心筛选,终于展现于我们眼前。但这只是璀璨星空中流星一尾,南极大陆上冰山一角,更多滋味,还需多方阅读,配着人生历练,慢慢品尝。所幸生于斯,长于斯,文化精深,历史悠长。吟一首诗,夜不漫长;写一封信,两不相忘;读一篇文,热泪盈眶。

(文/周戍葵)

上一条:《金蔷薇》重拾遗失的自己
下一条:清雨微上,明净柳新
关闭窗口